top-left top-right
新闻动态
定位图标

您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李大龙教授应邀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大讲坛”开展专题讲座

6月8日,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中华民族大讲坛”第三讲在北书院N413报告厅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李大龙教授应邀作主题为“如何诠释边疆——判定边疆归属的标准探讨”专题讲座。讲座由研究院副院长李学保教授主持。

中国边疆归属原则的判定,涉及中国边疆的概念、范围和归属,以及历史叙述范围的界定等诸多深层次的理论问题,是边疆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问题。李大龙认为,在没有域外势力介入的情况下,中华大地上的众多族群共同构建了多民族近现代主权国家,但在近代遇到了西方殖民势力东扩,最终发生“碰撞底定”,即中国的疆域范围是在“自然凝聚,碰撞底定”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李大龙教授首先从匈奴童仆都尉的设置、西汉西域都护的设置、以及认识边疆归属的标准等几个方面,对边疆的含义与特征和判定边疆归属标准进行了详细解读。

他认为今天中国的疆域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但有关边疆的传统叙述是在中国历代王朝疆域基础上构建的,边疆民族政权的疆域范围在中国疆域的传统话语体系中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在周边邻国都在构建自己边疆历史话语体系、西方关于中国历史边疆解读充斥大量错误观点的情况下,关于边疆地区归属的认识分歧不仅影响着我们对边疆的认识,也影响着我们话语体系的建构及边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应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

之后,李大龙教授从“西域都护”“僮仆都尉”“自古以来”三个判定边疆归属标准所形成的关于中国边疆的不同话语体系进行了分析。

以西域都护为标准,体现的是历代王朝视角,历代王朝能否代表中国,以及王朝有效治理之前的归属如何认定等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

以僮仆都尉为标准,体现着多民族国家视角,既然认为匈奴历史属于中国史,那么匈奴设置机构实施管理的区域也应该是对民族国家历史的组成部分。现有的话语体系虽然将匈奴历史纳入中国史叙述,但属于附属。

“自古以来”为标准,也是体现着多民族国家视角,既然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大地上众多族群共同缔造的,那么生息繁衍在中华大地上的所有族群和政权的历史,都属于多民族国家历史的组成部分。“自古以来”(自然凝聚)之说更符合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大地上诸多政权和族群共同缔造的这一主流看法,也是符合逻辑的。

讲座现场设置了提问环节,针对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李大龙教授作了详细而深刻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