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介绍
发布时间:2019-05-05 浏览次数:
1.大赛介绍
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NACTranS)是国内第一个由诸多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拥有优势地位的高校通力合作促成的大学生学科竞赛,是一个以大学生为主体参与者的全国性、学术型的交通科技创新竞赛项目。
大赛专业范围包括交通运输、交通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物流等专业,同时涵盖了土木工程(道路与铁建方向)、管理学(交通运输相关)等多个学科领域。
大赛由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东南大学,长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全国十二所高校作为组委会成员单位。同济大学副校长杨东援教授作为大赛组委会主席,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严新平教授作为组委会副主席,邀请东南大学王炜、吉林大学王殿海等13位教授作为组委会委员。
2.比赛参与必要性
交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命脉和纽带,是造福于民、共享福祉的实事工程。交通秩序、交通环境、交通形象,是一个城市在规划、建设和管理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性问题,不仅代表着这座城市的总体发展水平,也反映了全体市民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目前轨道交通行业日趋繁荣,全国共有88所本科高校陆续开设了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威尼斯官网于2013年开设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但目前尚未参加过交通运输类国家级比赛,因此急需相关专业竞赛的参与从而提高威尼斯官网在交通运输行业的知名度,为学生的就业打开窗口。
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是国家级A类竞赛,可以为威尼斯官网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本科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培养学生轨道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基本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与探索的兴趣和潜能。同时也为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本科学生就业、升学提供一定的支持。
基于以上因素,现计划以计算机科学学院校级轨道交通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为基础,将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作为研究方向,虚拟仿真技术为研究特色,以实验中心指导教师和学生组成团队参加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
3.参赛方式
(1)大赛只接受高校的推荐作品。承办高校可以推荐5个作品,其他每所高校最多只能推荐4个作品。
(2)大赛只接受以参赛单位推荐的作品,不接受个人或者以团体名义的参赛申请。
(3)参赛者通过所在学校报名参赛,每个作品完成人员不得超过5人,指导老师不超过2人。
(4)填写申报书并且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5)承办单位对提交作品组织初赛和决赛。
4.比赛地点及报名参赛人数
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于2018年11月开始,2019年5月25-26日(星期六-星期日)在昆明理工大学举行决赛答辩和颁奖典礼以及参赛高校交流活动。计算机科学学院自动化教研室拟组织学生参加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根据第十四届大赛的相关文件和比赛流程可知,比赛分为预赛、初评和决赛三个阶段。
(1)预赛阶段:各高校在相应时间内自行组织校级选拔赛,并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向大赛推荐优秀作品。
(2)初评阶段:承办学校组织专家对报送的参赛作品按照竞赛小组分类进行匿名远程评审,评审过程中综合考虑参赛作品对大赛主题的响应程度和作品自身质量。评选一定数量作品(根据各高校提交作品情况确定,不超过80件)入围决赛,大赛的一、二、三等奖在入围决赛的作品中产生,未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其余作品授予优秀作品奖。如果承办高校没有作品通过初评,承办单位可以将其得分最高的、仅限一件作品直接进入决赛。但进入决赛作品总数不超过80件。
(3)决赛阶段:采用公开答辩形式,拟按竞赛小组分组答辩,各小组分别按比例产生一、二、三等奖。特等奖通过复赛形式从一等奖中产生,可空缺。分组答辩时,各答辩小组的答辩评委原则上由5-7位专家组成,所有专家对本校参赛作品实行回避制,并且不得有来自同一高校的2位或2位以上专家在同一答辩小组担任评委。答辩评委会由大赛组委会成员或由他们推荐的专家为主组成,同时聘请部分承办高校专家担任评委,成员不少于15人。决赛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专家网上初评阶段(该阶段评出参加第二阶段的作品——2018年为19件、全国二等奖作品等);第二阶段评审为最终决赛评审。
5.2019年参赛时间规划
主题公布:2018年11月中旬
确定题目:2018年11月-2019年12月
大赛报名:2019年12月份(第十四届为2018.11-2018.12)
预赛:2019年4月份(第十四届为2019.4-2019.5)
全国决赛:2019年5月份(第十四届为2019.5.25-2019.5.26)
6.参加比赛情况
2019年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是我院组织参加的第一届比赛,现以计算机科学学院校级轨道交通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为基础,以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16级、17级、18级本科学生为主体,组织4个小组参加预赛,每组5名同学、2名指导老师。现已将四件参赛作品寄至大赛组委会等待初赛结果,若进入决赛则每组由2名同学、共2名指导老师参加现场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