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转自澎湃新闻: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舒祥波:让机器学会察“颜”观“行”
作者:张嫣 编辑:张嫣 发布时间:2022-05-10 浏览次数:
转自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567754
因为一场论坛,他对人工智能燃起兴趣,开启了科研探索之旅。他研究的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可以预测10年后的你;他专注的视频群体活动解析技术能够精准识别公众场合中的危险行为。他是位年轻有担当的青年学者,同时也是位将成果运用于民生领域和社会公共安全治理中的科研专家。他就是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年仅35岁的博士生导师舒祥波。
在科研领域,他主持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在国际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获得过多项学术奖励与人才计划头衔;在教学过程中,他鼓励兴趣教育,带领学生投身科研,勇攀行业“金字塔尖”。这位AI青年,在精进的道路上笃行不怠,在创新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
与计算机结缘
回顾自己的求学之路,舒祥波说,小时候的梦想很远大,希望成为科学家,却未承想会走向高校的教研岗位,也从未想过从事人工智能研究。
舒祥波从小到大一直成绩优异,被称为“别人家的孩子”。他始终清楚地知道学习是自己最应该做好的事情,但是谈到求学经历,舒祥波毫不回避自己也曾有过叛逆期。很巧,叛逆与计算机有关。
“记得读中学时,计算机并没有如今这么普及,出于好奇和同学一起去了网吧。在当时,大家都觉得去网吧是‘学坏’的标志,其实通过这段经历我对计算机的功能大开眼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这算是第一次与计算机的‘结缘’吧。”舒祥波说。
“非常清楚地记得,收到大学录取通知那会儿,父亲为了奖励我考入大学,给我报班进行专业的电脑培训,学习计算机相关操作,并带我去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台笔记本电脑。相对于台式机电脑,笔记本电脑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型产物,价格比较昂贵。当时家庭并不富裕,但父亲毫不犹豫地为我买了这个大礼物。这个小小的笔记本电脑和那段培训经历,让我对计算机操作变得熟悉起来,这让我对计算机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然而在大学里,舒祥波选择的并非是计算机专业,而是当时更为热门的自动化专业。“当时选择这个专业,大部分原因是觉得好就业,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实用性也强。”舒祥波说,到了硕士阶段,偶然间他参加的一场计算机学术论坛,改变了他的方向。“当时我参加的是一场业内知名的计算机视觉论坛,论坛上播放的成果视频让我很震撼,人工智能呈现的效果很炫酷,非常魔幻,让我觉得人工智能充满想象力,是个能为生活带来巨大改变的技术。”舒祥波说,通过这场论坛,他立刻决定选择计算机视觉作为研究方向,这也是他第一次为了兴趣自己作出的重大决定。
“做出来、讲出来、走出来”
临近硕士毕业,舒祥波决定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为了慎重选择研究方向和博士生导师,他在网上搜索。很快,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唐金辉教授进入了他的视野。“他很年轻,成果却非常突出。感觉是一位非常有前瞻性思维和创新想法的年轻教授。”舒祥波介绍,当时他尝试给唐教授的邮箱发送了邮件,没想到唐教授很快就回复了。
“我陆续把一些疑惑和专业上的想法跟老师聊,发现老师总能提出独特的见解,也非常专注和热情。还没成为他的学生,我觉得我们已经是很好的朋友了。”这场网络“连线”,让舒祥波成了唐金辉教授的“开山弟子”,也开启了他从武汉到南京继续深造的道路。
唐金辉对舒祥波的指导是启迪式的。“不仅是学术上的影响,包括对我的为人处世和思想上的启蒙也非常大。比如,他提出的‘做出来、讲出来、走出来’,让我受益匪浅。”“做出来”就是要有沉得下心的钻研精神,让科研不断精进;“讲出来”就是要学会推介和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多与同行业、同领域探讨交流,取长补短;“走出来”是指不能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在解决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和项目攻关的基础上,也要多看市场需求,推动科研落地,让更多科研成果运用到生活领域去。舒祥波对老师教诲一以贯之,也促成了他不断撷取科研成果,在后来成为像唐金辉一样的“传道者”。
功夫不负有心人,博士阶段舒祥波将自己的某项最新研究成果整理成论文,给多媒体领域顶级学术会议Mul‐timedia 2015投稿,没想到这篇论文在业内引起轰动,获得了一致好评。“录用的论文获得了最佳论文奖提名,这是我学业生涯中首个重量级学术奖励,既是对我认可,也坚定了我选择这条道路的决心。”
随后他步履不停,从国内外前沿杂志和各类科技网站中关注到了“人脸属性分析”技术,开始了更为艰辛的探索之路。
“读博期间,我有幸到新加坡国立大学进行了学术访问,在领域内另一位知名学者Shuicheng Yan教授的指导下,开始从事以人为中心的视觉智能感知研究课题。Shuicheng Yan教授的学识非常渊博,从事的研究也十分前沿,他当时对我的科研进行了全方位耐心的指导。”舒祥波介绍。从那之后,舒祥波重点对跨年龄人脸识别和群体活动进行了深入研究,很快积累了一定的名气,也有了自己的成果。2018年,他承担了腾讯集团和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发起的犀牛鸟基金高校青年合作项目,该项目致力于面向海内外计算机领域青年学者搭建产学研合作及学术交流平台,为高校学生提供技术指导和专利保护。舒祥波在这个项目中不断精进自己的成果,与导师交流、大咖对话,逐渐获得了知识的丰富和专业的提升。
截至目前,舒祥波已在IEEE/ ACM汇刊与A类期刊或会议上发表论文27篇,包含一作或通讯作者13篇,其中《Computational Face Reader》论文获得多媒体建模领域旗舰会议Multimedia Modeling 2016的最佳学生论文奖。他还获得2017年度的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2017年度的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入选2020年度省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省第六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获批2021年度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除此以外,他还被聘任为IEEE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多媒体技术专委会委员,担任中国图象图形学会青工委副秘书长、中科院1区杂志《Information Sciences》编委、SCI期刊《Visual Computer》编委以及多个国际顶级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
惠及民生,技术前卫也实用
博士毕业后,舒祥波加入南京理工大学,学校为青年教师的科研与教学提供了优秀的平台和政策措施,不断促进科研成果产出。得益于学校和学院浓厚的科研氛围,舒祥波在科研领域“大展拳脚”。
10年后的你会是什么样?也许,AI知道。从2014年自行研究,到后来的带团队攻关,舒祥波的“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不断成熟,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作用。“通过一张照片可以推算出一个人10年前的模样,也可以通过一张小时候的照片,‘看到’这个人在10年后,甚至老年的模样。”舒祥波介绍。
舒祥波表示,不管是公安机关查案,还是寻找失踪人口,总会面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脸部会变化的情况,但是利用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这些问题可以迎刃而解。除了一些商用合作,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目前也已作为一个公益项目,与公安部门达成合作,助力寻回走失老人和拐卖儿童。在社会民生领域有着极大的实践意义和民生价值。
研究进程并非一帆风顺。舒祥波介绍:“在研究跨年龄人脸识别时,需要找到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段的实物样本才能训练出有效的模型,但由于生活或网络中很难找到一个人在各个年龄段的照片,项目曾经一度难以推进,后来我们根据现实情况重新设计模型,使得能够仅用10年内短年龄段的照片进行训练,最后发现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人脸合成效果。”他介绍,这种策略后来也被国内外同行广泛采用。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会记录人们脸上的显著性特征元素,如瞳孔大小、胎记、瘢痕、明显脸部轮廓特征等,通过记录个性特征,在简化样本的前提下,仍然能保证识别的精确度。
同时,群体动作识别技术可以应用于篮球、足球、排球等体育竞赛中,能够“火眼金睛”“找”到犯规动作,还可用于火车站、演唱会等群体活动中行为异常和犯罪隐患的判断,两项技术都能精度识别,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让智能更加服务生活。
在舒祥波看来,高校老师不仅要放眼国际,还要关注“眼前”,让高校科研成果不断转化,让更多技术早日服务社会,惠及人民。
“虽然科研工作很辛苦,但还是努力争取一切时间陪伴家人,出于一直以来对家庭生活的关注,我也希望将更多成果应用到新生儿养护和社会化养老方向中去。”舒祥波介绍,“当前社会都在聚焦‘一老一小’,人口老龄化和新生儿养护是每个家庭都会面临的,这也是人工智能需要关注的重点方向。希望能在人体动作解析领域深度拓展,通过相关技术,精准识别家庭养护中的潜在危险,做好新生儿危险动作预警、老年人家庭监护防范等工作,让更多人工智能成果,惠及民生领域。”
在人工智能这条道路上,舒祥波还在不断前行中。“我时常鼓励同学们,要把科研当做一件很愉悦的事,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只有喜欢才能投入、只有投入才能乐在其中,有所成长,科研结果也会在不断的精进中水到渠成。”兴趣使然,坚守始终,对科技创新的追求,舒祥波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