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学教研室
柳迪善
2022-07-25     (阅读:)

姓       名:柳迪善

毕业院校:北京电影学院

学       位:博   士

职       称:教授、硕士生导师

办公地点:文一楼

电邮地址:  492256567@qq.com

主讲课程:影视文化传播、影视视听语言

研究领域:影像传播、电影历史

学习工作经历:

  2006年武汉大学艺术学系硕士毕业;

  2009年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博士毕业;

  2009年9月至2011年7月任教于南昌航空大学音乐学院;

  2011年7月至2022年5月任教于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

  2022年5月至今,任教于威尼斯wns8885556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014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访问学习一年。


一、学术论文

1、《从影院功能、审美潮流、国际视野看20世纪1980年代中国电影思维的转变》发表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年第8期。

2、《观影特殊化现象:20世纪50-80年代》发表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0年第11期。

3、《20世纪50—80年代农民的观影权利》发表于《电影艺术》2020年第3期。

4、《美国电影在民间中国:1949—1980年代》发表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5、《东邪西毒——冷战背景下中美电影的互斥现象》发表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6、《从国军儿童窃贼看民国观影文化的变迁》发表于《电影艺术》2017年第2期。

7、《政教、娱乐、宗教:民国时期电影身份的三重性》发表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

8、《17年时期苏联译制片对同期国产动画片的文化渗透》发表于《当代电影》2016第2期。

9、《抗战背景下的民国电影审查》发表于《电影艺术》2015年第5期。

10、《茶园文化与国人早期的观影方式》发表于《文艺研究》2015年第7期。

11、《历史三调——建国初期苏联电影登陆中国的历史回顾》发表于《电影艺术》2014年第6期。

12、《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十七年”电影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发表于《当代电影》2014年第10期。

13、《论“十七年”电影中的反面角色》发表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4年8月刊。

14、《从百炼钢到绕指柔——十七年时期国产片中的性欲与物欲》,发表于《当代电影》2013年10月刊。

15、《十七年时期电影在农村的考察》发表于《电影艺术》2013年第3期。

16、《17年时期译制片传播中的城乡之别》发表于《文艺研究》2013年2月刊。 此文被人大复印资料2013年第5期《影视艺术》全文转载。

17、《17年时期译制片的禁映问题》发表于《文艺研究》2012年10月刊。

18、《17年时期译制片删剪问题》发表于《电影艺术》2012年5月刊。

19、《半个世纪的生死轮回——新中国银幕上的女性身体》发表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2年4月刊。

20、《上命差遣身不由己——17年时期国产片中的女性形象》发表于《当代电影》2012年第8期。

21、《肖像中的政治——关于“十七年”时期(1949—1966)译制片中领袖肖像画的思考》发表于《当代电影》2011年12月刊。

22、《从游艺场到课堂——对影院空间功能的一次考古》发表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12月刊。

23、《17年时期苏联译制片放映实录》发表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6月刊。此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1年第9期全文转载。

24、《封面中的政治》发表于《当代电影》2009年第3期。

25、《辫子情结——关于西方电影所反映的东方学中国形象的讨论》发表于《当代电影》2009年第1期。

26、《父亲形象的再造与离家赴国的召唤——重读<祖国的花朵>》发表于香港中文大学学报《二十一世纪》2008年12月号,总第一一○期。

27、《性别的建构——“十七年”时期中苏影片中的女性形象比较》发表于《当代电影》2008年第9期。

28、《苏联电影在中国》发表于《电影艺术》2008年第4期。

29、《咖啡与茶的对话——重读孙瑜》发表于《当代电影》008年第3期。

30、《世纪际遇——全球化电影格局中的新香港电影》发表于《艺术评论》2007年第7期(第二作者);此文被收入《香港电影十年》,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31、《赵明:执拗绽放自己的颜色》发表于《电影艺术》2007年第6期。

32、《论当下艺术电影的边缘化》发表于《当代电影》2007年第4期。

二、译著

《希特勒的女明星——纳粹电影中的明星身份和女性特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解构库斯图里卡:幕后笔记》,中国电影出版社,2018年。

三、译文

1、《重绘北京地图:多重地点性、全球化与中国电影》(作者张英进)发表于《艺术学研究》第2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2、《中国电影盗版的语境:阴谋、民主,还是游戏?》(作者张英进),载于香港中文大学学报《二十一世纪》(CSSCI)2008年6月号,总第107期。

四、科研课题

◆2010年,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新中国译制片史:1949-1966》,2015年出版结项专著《新中国译制片史:1949-1966》(中国电影出版社),并入选“中国电影史工程”系列丛书。

◆2013年获批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新世纪中国红色动画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2016年1月结项。

◆2016年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内参片与中国电影:1966-1976》,2020年10月结项。

五、获奖情况

2017年3月,专著《新中国译制片史:1949—1966》在武汉市第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荣获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