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学术交流、拓宽学术视野、涵养学术思维,我院“知·行”读书会第五讲于2022年4月1日在文一楼501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期读书会主题为“共同富裕”,由我院研究生会主席江南主持,张瑞敏、易新涛、瞿晓琳三位老师应邀参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研一、研二研究生、青马班学生及文传学院同学等共50余名学生参加了读书会。
本次读书会包含三环节。第一环节,学生代表进行专题主讲。第一位主讲人孙方正,从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及其深远意义三方面对新时代“共同富裕”理论的发展意义进行了阐述。从纵向上梳理了历代领导人关于“共同富裕”思想发展的历程,并对新时代“共同富裕”理论的内涵与原则进行分析,分析其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二位主讲人文英从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入手,认为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缘起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于军事共产主义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实践,得益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第三位主讲人邓小钇聚焦于“乡村振兴”这一视角,以小见大地论述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实现共同富裕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通过播放其寒假社会实践调研所整理的视频资料直观地向大家展现了当下乡村依旧存在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并就此提出了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
第二环节,与会学生自由交流。田东、童丽玲同学从乡村振兴的角度阐发了对于“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解;舒雪然同学总结了“共同富裕”思想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李晨煜、韦忆同学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怎样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问题,这一问题引发了老师和同学们激烈地讨论,将现场氛围推至高潮。
第三环节,嘉宾点评,并为学生答疑解惑。瞿晓琳教授说明了此次读书会选题的缘由,对三位主讲人的选题和与会同学的讨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她也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阅读经典著作时要注重知识点的准确性、科学性,尤其要注重知识点的更新之处。第二,在进行横向纵向梳理时要保持思路清晰。第三,要牢记理论始终来源于实践,阅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当前现状分析理论渊源。易新涛教授为大家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他指出应更精细化地探讨“共同富裕”的理论来源,从历史维度上更细致地梳理其发展阶段,甚至直接聚焦于某一视角对理论的实践意义进行探讨。他强调当代大学生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须走出象牙塔,走进基层,走进田野,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最后张瑞敏教授作总结,认为这次读书会是精彩和成功的,是一次很好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我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的研究水平。最后,她向我们抛出了三个值得继续深刻思考的问题。第一,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哪些方面是自己独到的创新?第二,是什么原因导致毛泽东对富裕与革命精神之间的关系产生矛盾与困惑的看法?如何看待新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以推动生产关系的升级换代来试图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现象?第三,中国在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有哪些时代性特征?关于“先富”与“帮后富”政策的历史与现实等。
在两个多小时的读书会中,老师和同学们积极参与,互相讨论,认真思考,对“共同富裕”这一主题真正做到了明其要意,悟其启示。许多与会同学散会后,都仍意犹未尽地讨论着自己的想法。(作者:吴巧诗 编辑:金瑶 审核:魏大江 上传:金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