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8日15点,李幼平教授应邀来我院开展泽霖讲坛297期“礼失求诸野 问律大晟钟——一个音乐史学研究课题的田野工作案例”讲座活动。本次讲座由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陈祥军教授主持,李幼平教授主讲。我院八角楼会议厅约五十人共同参与。
在此次讲座中,李幼平教授借《礼失求诸野 问律大晟钟——一个中国音乐史研究课题的田野工作案例》这一议题,向在座师生分享了自己在学术领域求知、探索和研究的经过,也让大家感受到一流学者在对待科学研究时的敏锐、热情与执着。
李幼平教授以习近平总书记接待各国政要时所使用的背景音乐为切入点,引出了两个重要概念——“礼”和“礼乐”,借此解释了“礼失求诸野,问律大晟钟”的含义,奠定了讲座的基调。
随后,李教授由自己所从事的音乐考古工作出发,也就是人类学的重要分支——考古学的“田野”调查出发,将人类学的“田野”与艺术学中的“采风”进行了比较,向听众介绍了“走近”田野与“走进”田野的区别,呼吁青年学者要尽量搭建起基于“技术、方法和理论”的三重知识体系,完善“前田野”、“中田野”和“后田野”三个阶段的工作流程,学会科学、系统地开展研究工作。
讲座中,李幼平教授将“礼失求诸野”中的“野”,由宋徽宗制礼作乐求于民间音乐、历史传统,扩展至当代学界问律叩钟于出土实物、历史文献。将问“律”,由对大晟钟“音律”的研究,扩展至对古代礼乐发展的追索。对于本研究的跨学科性,李幼平教授更是提出了“一体两翼三重门”的学科理念。“一体”之“音乐学”,“两翼”之“考古学”、“历史学”,三者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大晟钟的音乐学研究。
反观自己的研究过程,李教授强调了“厘清学科边界、奠基学术常识和达到学问境界”的重要性,也向青年学者们指出了研究的最终方向——“悟道求真”,暨从学会知识技能,到思辨质疑与求证解疑,最后悟道求真的学术探索逻辑。
讲座结束后,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师生与李幼平教授针对考古学、音乐史学、民族学的学科视角进行了答疑互动。李幼平教授表示“良好的问题意识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针对有限的历史资料要做到“有多少材料,说多少话,做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学者”。
(责编:王莹;审核:陈祥军;上传:袁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