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科研工作
学科建设
学生工作
党建工作
社会服务
泽霖讲坛
泽霖讲坛第308期报道 | 陈爱峰:回鹘佛教艺术的画廊——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2024年9月29日下午,我院邀请吐鲁番研究院副院长陈爱峰老师进行题目为“回鹘佛教艺术的画廊——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的专题讲座。该专题讲座是泽林讲坛第308期,也是《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丝路古道新疆段遗迹考察与中华民族“三交”史文物文献整理研究》系列讲座的第1期。此次讲座由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陈祥军教授主持,在学院八角楼报告厅举行,来自院内外40余名老师与学生现场聆听了讲座。

讲座伊始,主持人陈祥军教授介绍了陈爱峰老师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陈爱峰,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吐鲁番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敦煌研究院人文部特聘研究员,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石窟艺术、隋唐史、吐鲁番文书。近年主持国家级课题项目3项,出版著作4部,并在《中国史研究》、《宗教学研究》等期刊上发表20余篇高水平文章。

陈爱峰老师首先介绍了柏孜克里克石窟的历史沿革。柏孜克里克石窟始建于5至6世纪的南北朝时期,唐、宋、元时期吐鲁番地区受中原王朝管辖,石窟壁画深受中原画风影响,中原新翻译的佛经也极大丰富了绘画的题材与内容。15世纪中叶,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柏孜克里克石窟在战争中遭到破坏,逐渐沦为废墟。接着,进一步讲解了柏孜克里克石窟的具体内容。该石窟的形制独特,现存洞窟83个,按建筑形制分有中心柱窟、中心殿堂窟、穹窿顶窟、纵券顶窟、横券顶窟5类;按功能分主要有礼拜窟、禅窟、僧房窟和影窟(埋藏高僧骨灰与舍利的洞窟)4类,是高昌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石窟群洞。石窟壁画的内容主要有尊像画、说法图、经变画、供养人像、花鸟画、装饰图案六个部分。柏孜克里克石窟回鹘时期壁画的绘画风格,是以中原画风为主导,兼及龟兹与中亚艺术元素,融会贯通之后形成了辨识度极高的回鹘风格。壁画保留了诸多不同民族的形象、服饰、文字榜题,证明千佛洞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东西文化的精髓,对研究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汇集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讲座最后,陈爱峰老师作了深刻总结:柏孜克里克石窟的壁画内容与题材以汉传佛教为主体,此外还有一部分藏传佛教壁画,并融合了祆教的内容,同时也是一处著名的摩尼教寺院遗迹。因此,该石窟是回鹊佛教艺术中最重要、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宝库。

讲座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就石窟的具体内容、历史价值等与陈爱峰老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最后,由陈祥军院长从两个方面做了总结:一方面肯定了陈爱峰老师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受陈爱峰老师讲座的启发,从交叉学科的角度强调“以小见大”“透物透人”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并叮嘱同学们多阅读、多思考、静下心来做研究。

(责编:王莹;审核:陈祥军;上传:袁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