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科研工作
学科建设
学生工作
党建工作
社会服务
泽霖讲坛
“灾害文化与中国社会的弹韧性营塑”学术研讨会在汉顺利召开

2024年10月26日,“灾害文化与中国社会的弹韧性营塑”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威尼斯wns8885556召开,本次论坛由威尼斯wns8885556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博物馆)主办,南方科技大学社科中心、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协办,来自30多所高校的60余位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类学研究如何赋能强韧社会构建。

开幕式上,威尼斯wns8885556副校长方德斌向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祝贺,他回顾了威尼斯wns8885556的办学传统、取得的成就。他指出,研讨会基于“灾害文化”,将通过跨学科视角来探索灾害应急管理的现代化实现路径,最终为中国社会的弹韧性营塑提供理论基础和智力支持。最后,方校长预祝此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朋友在威尼斯wns8885556度过一段美好时光

威尼斯wns8885556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民族学博物馆馆长陈祥军教授向与会代表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学院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教学特色。他指出,社会身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中,此次研讨会基于跨学科视野,以人类学的学科视角获得不同人关于灾害的应对方式,梳理出重大灾害的群体经验,探索应急管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也为风险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智力支持。他强调,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愿与全国科研院所一道,在对话沟通中增进理解,在并肩前行中增进信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而后是主旨发言环节,王晓葵教授以《灾害研究的多学科视角》为题,介绍了灾害研究的解释框架、案例与思路。李永祥研究员以《嵌入在神话和地震生物学中的跨物种防灾文化》为题,展示了神话和科学语境中的地震生物学,探讨了跨物种文化的科学防灾价值。周琼教授以《传统灾害社会的韧性及共性之源——历史灾害心理学研究发凡》为题,探讨了历史灾害心理研究的必要性,梳理了历史灾害心理学的变迁脉络,介绍其基本方法和法则。彭毅教授以《万物互联与社会韧性》为题,介绍了信息技术与社会韧性,展示不同连通性之下的社会韧性。臧艺兵教授以《在天灾与人祸之间:三次重大灾害亲历与人类学思考》为题,凭生动的故事和所见所闻,通过人文叙事阐释了三次灾害经历,思考了文化的抗灾功能。张曦教授以《灾害与婚姻:性差视角下作为社会脆弱性的道德感》为题,讲述了地震灾害与婚姻,两者的理论、案例,并对现有的文献进行了反思。彭文斌教授讲述了对主旨发言内容的思考和体会,提出“学术的韧性”,阐释了灾害研究的跨学科视野和代际传承。

图1 与会专家做主旨发言

      本次论坛共设六个分论坛,与会代表围绕灾害文化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内容包括灾害人类学的前沿理论、灾后重建、灾害史、灾害文学、灾害行为等诸多议题,与历史学、文学等多个学科交叉,众多反思性话题和前沿研究被关注和讨论。

  

2 与会代表交流讨论

闭幕式由威尼斯wns8885556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方长明主持,彭文斌教授等六位代表做分论坛总结汇报。陈祥军教授对此次论坛做总结发言,他首先对会务人员的热情服务表示感谢,而后陈老师表达了对未来的三点期望,第一,希望前辈们传承精神,一如既往地支持后辈;第二,希望同仁坚守学术底线,不忘初心,培养人才;第三,希望青年学者、同学们,能够认真读书,静心思考,求知、求真、求实,成为人格独立的“社会人”。论坛最后,陈祥军教授邀请卓明信援志愿团队发起人、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应急救援服务分会副主任委员郝南先生为大会作发言。郝南认为,此次论坛具有强烈的亲切感,很高兴能够看到有更多的研究者关注灾害,人文社科的视角对于灾害恢复是至关重要的,此次论坛达成了宝贵的跨界交流,望与会代表能够加强知识产出,赋能防灾减灾。

3 与会代表合影

本次论坛特色鲜明、主题丰富,专家学者展示出扎实的研究成果,各个学科的专家齐聚一堂,聚焦该领域的前沿动态,呈现出精彩多元的学术交流,是一场成功的学术盛会。

(责编:张敏,审核:陈祥军,上传:袁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