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卓娜:萤自有光,不候炬火

作者:梁晓燕 丁方淳       发表时间:2020-03-25       访问次数:

点击查看原图卓娜,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8级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女,蒙古族,1999年6月出生,共青团员

2019年10月 国家奖学金

2019年10月 专业二等奖学金

2019年暑期参加美国詹姆斯·麦迪逊大学短期交流项目

2019年 担任了“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志愿者

  

 

仲夏夜的萤火虫,有的飞在星空下,有的藏在草叶间,温柔地散发着光芒,星星点点,构成一幅奇妙的画面。那份光亮从产生起就不会闪烁,坚定地存于世间,直至萤火虫的生命消逝。卓娜,她就像飞萤一般,追逐着自己的目标,发散着自己的光亮,饮冰不凉其逐梦热血,桎梏难囚其自由灵魂。

 

独立自律,热爱使然

当你想要某种东西的愿望足够纯粹强烈时,整个宇宙都会合力助你实现愿望。对于卓娜而言,她就是自己的整个宇宙。对待学习,卓娜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方法,她说:“没有什么能影响到我,只有我自己能左右我的判断。”只有恪守内心的信条,才能不为外物所扰,也才能不为外物所困。卓娜认为“自制而随心”即是一种理想的学习状态。她不喜欢强迫自己去完成什么,更看重内心的满足感和愉悦感。好比是看书,她愿意主动去投入时间和精力,而不是像机器人一样,带着目的性去阅读,机械化地完成一项“指令性”的工作。

也许大家潜意识里对“学霸”的印象都是单调而刻板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卓娜是个例外。学习从来就不是她唯一的重心,相反,她会留出许多空间来做一些别的事情去充实和完善自己。不论是唱歌还是主持,不论是志愿实践还是出国交流,卓娜都平衡得恰到好处。她不断汲取外界的养分,将未来想象成一颗精美的“糖果”,那里有各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甜蜜滋味,或浓郁,或清新,或冗长,或短暂。而每一种味道背后,是她一次又一次的野蛮生长,一次又一次的竭力奔跑。

卓娜认为优秀需要底气的加持。这种优秀是才华与能力合成的释然从容,是自信与肯定之间的惺惺相惜。当然,这一切全都建立在她对学习的热爱和热诚之上。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热爱,所以克制。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经常地,她会在睡前对自己进行一个深刻的总结,看看这一天下来都收获了什么。如果答案是不尽如人意的,那么她会警醒和告诫自己,避免今后再出现类似的情况,以便于将时间都节省下来,浸泡到更深层次的领域中去。

同样,她也经历过困扰和迷茫。所幸,卓娜找到了真正的自己。穿梭于学习和各种活动的忙碌之间,她开始有意识地停下来放空自己。当发觉自己在学业上尚未达到尽善尽美的状态,还需要进行心无旁骛的耕耘时,她毅然决然放弃了曾带给她放松愉悦的学生组织,全身心俯首于知识的殿堂,以此真正做到“厚德载物,德行配位”。

卓娜不曾放弃自我,也不曾妥协于外物。她总是意气风发地行进在自己的征途上。哪怕这一路风雨兼程,她也总是一笑置之,而后砥砺前行。

志存高远,信念使然

当卓娜将自己的理想娓娓道来时,整个世界都明亮了起来。那是一种从眼睛里迸出的光芒,像是在心里长了座傲岸的灯塔,随时都有照耀远方的生机,随时都有划破黑夜的活力。

谈及对未来的规划,卓娜给出了两个答案:一是继续钻研学术,二是教书育人。不难看出,她对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怀抱着一片赤子之心。她希望自己能够专注于理论上的研究,也希望自己能够给下一代人带来思想的感召。她最大的愿望便是尽自己所能,净化掉那些浑浊顽固的东西,而将所有纯洁美好的理念,全部存放在孩子们的心中。

卓娜说:“教育不应只是传递知识,还包括思想的塑造与引领。”她愿意充当这样一位引路人,循循善诱,带“迷路”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并为此奋斗终生。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卓娜即这样的存在。同时,她也在付诸自己的努力以寻求突破——她密切关注着考研的动态,时常和老师探讨考学的方向,并积极向优秀的学姐学长们借鉴相关的经验。卓娜的目标非常明确,瞄准武大和北京的高校;她的选项也很明晰,倾向于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她在亲手建造自己梦中的城堡,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事无巨细,身体力行。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信仰的力量让她的每一次出发都变得更加敏锐和迅猛,更加果断和勇毅,更加自信和从容。

率性大方,本色使然

成长于热情奔放的北方蒙古族家庭,卓娜骨子里透着一股“草原气息”,但并不是人们想象中那种“早晨放牛羊,夜晚火边坐”的女孩。她坦然:“我从小就生活在一种非常舒适宽松的家庭氛围里,父母在很多方面都给予了我充分的自由。”少年人带着尖锐的棱角,对生命和未来抱有“固执己见”的解读和憧憬。可惜,这些“特立独行”往往被生活同化,逐渐丧失“知觉”,但卓娜却不以为然。“叛逆”是她专属的保护色。像穿过旷野的风,径直灌入身体的冷峻——自由独立之精神,让她不屈服现实,不随波逐流,一心要做人群中的“清醒者”。

卓娜热衷于让自己保持在一种“相对自由”的状态里。在那里,她可以游刃有余地处理好一切,并将自己安排妥当。她从不给自己设限,但也从不给自己松懈的机会,愿意不断地摸索,直至找到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入口。她说,她无法忍受自己不“争强好胜”,故而主动走出舒适圈,寻觅更广阔的天地。

她像是一枚贝壳,虽有着坚硬的外表,但内心始终是柔软的,向着黎明,向着红日。她时刻将鲁迅先生的一番话语寄寓在自己身上:“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她的萤光,足够抵挡世间冰冷的刀刃,足够消融世间有色的偏见。

(来源:COSA杂志社国奖专刊《行与至》 编辑:周雨秋 肖朵朵)

invisible

 

invis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