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下午,外语学院“课程思政背景下外语教育(学)中的历史教育”研讨会在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校党委书记边境、副校长段超,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报、外语学院负责人,外语学院全体教职工参加会议。会议由外语学院党委书记戴迎峰主持。
研讨会上,外语学院院长易立新宣读了院党委会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决议。决议明确了下一阶段课程思政工作的基本思路,努力推进学院课程思政工作全面提质增效。
随后,研究生导师及各教研室教师代表围绕研讨会设立的5个主题依次进行了报告。冯艳玲老师以《〈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教学中的历史教育——以第二章英国史为例》为题,报告了该课程课程思政的实施状况。翁义明老师以《英汉对比与翻译中思政元素的融入》为题,用具体实例阐明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舒静老师的报告题为《研究生公共英语课堂中国文化要素融入的行动研究》,在研究中论证了课程思政的意义……
在听取报告后,段超对本次研讨会给予了肯定,并呼吁此类研讨会应广泛举行。他说,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密不可分,是树的主干与枝叶的关系,二者应有机融合在一起。他结合自身学习经历谈了对外语课程思政的认识,并从课程思政的魅力、特点、作用以及外语类课程思政的特殊性、内容、课程建设等方面,为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怀岗代表评审组宣布获奖作品名单,校领导为获奖教师颁奖。
边境作了讲话,认为此次研讨会从课程思政背景出发,针对外语教育教学现状,有很强的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各位老师政治站位高,专业能力强,都能够从“两个确立”“两个维护”的高度来认识外语教育,都能够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历史使命进行外语教育教学中的历史文化教育。他指出,外语教学覆盖了全校所有学生,外语学习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外语学院的课程思政也就具有着特殊的意义,老师们都要形成教育教学的思政思维模式。外语教育教学要和中华文化、中国历史、中国精神紧密地结合起来,要让语言文字的内容围绕中国的价值观和历史文化而设定,同时通过语言这种工具了解外部、与外部沟通,并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助力。
边境强调,我们拥有近代以来最强大、最自信的一代好青年,学校要把他们培养好,希望外语学院的课程思政工作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争取取得新的成果。
校领导为获奖老师颁奖并合影。马洁莹摄
(编辑:刘琼 来源: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