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点的民大食堂已是灯火通明。6点半,各种食材和辛劳汇聚成准时出炉的早餐,从田间地头到食堂餐桌,一餐一饭都来之不易。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止餐饮浪费的重要指示,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蔚然成风,民大人在行动。
节粮,民大人在行动
拒绝“剩”宴,制止“舌尖上的浪费”,是每一位民大人的责任与使命。开学伊始,学校后勤保障处饮食服务中心采取多种方式,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的“粮”言“粮”语,倡导同学们始终保持对粮食安全的危机意识,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杜绝浪费粮食的行为。
一食堂标语。彭婷 摄
饮食服务中心主任李华龙介绍,为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蔚然成风,饮食服务中心通过悬挂横幅、摆放易拉宝、志愿者劝导等宣传方式来营造节粮氛围,向相关工作人员传达上级精神,明确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根据进餐人数、进餐量制订采购计划,多措并举减少粮食浪费。他表示,节约粮食风气的养成需要大家真正意识到珍惜粮食的重要性,师生合力,付诸行动。
而在去年11月,威尼斯官网绿色环保协会与民社学院青协共同参与了第二届百城千校光盘行动挑战赛,以光盘打卡小程序拍照打卡、生成打卡海报为光盘行动代言、为公益项目“免费午餐”捐赠等方式号召同学们积极参与打卡活动,养成不浪费的好习惯,践行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生活理念。作为活动负责人,民社学院2017级学生李云飞深刻认识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他认为,每一个人都需要有意识地约束自己餐饮浪费的行为。“相比以前,现在的生活改善了,但粮食种植不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意识和行动上真正做到节约粮食。”
节粮,藏在家风古训里
节约粮食几十载,勤俭家风代代传。管理学院2019级的土家族女孩李若轩告诉记者,家里的长辈一直注重让孩子们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并通过带孩子们干农活的方式,让他们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在家长的以身作则和循循善诱下,她逐渐树立了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思想观念,一直以来都坚持“光盘行动”。她认为,需要对粮食和劳动持有敬畏之心,自觉珍惜粮食。她表示,一定会将节约粮食的家风传承下去,并影响身边的人,以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倡导。与李若轩有相似经历的同学不少,药学院2017级的郑广哲说:“我是农村出身,从小就跟着父母做农活,种粮食的过程还是很辛苦的。自己点的饭菜肯定要吃光,如果剩饭的话,看着就很可惜。从小家里老人也告诫我不能浪费粮食,因为都是辛辛辛苦苦自己种出来的。”
节粮宣传海报。刘楚彤摄
经历过艰难岁月人们会更加珍惜粮食,养成节粮的好习惯需要从小抓起,家风传承的力量不可或缺。中心食堂的夏阿姨,在学校工作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她发现,大多同学能把饭吃干净,也有不少同学吃不完,而教工就餐剩饭剩菜的现象则要少得多。在夏阿姨看来,同学们多数无法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也无法理解挣钱不易,所以才容易出现浪费的情况。
节粮,用专业来解读
对不少同学来说,节约粮食是发自内心的朴素观念,还有一些同学认识的角度更为专业。
资环学院2018级的郑涛涛认为:“节约粮食相当于节约资源,食品资源也属于一种资源。并不是每个地方都能有足够的资源,节约粮食可以把资源最大化,是每一个人应该做到的行为。这也是我们保护地球家园的必然要求。”时代越发展,粮食承载的汗水和精力就越多,粮食产业链也支撑着许多家庭的生活来源。生科学院2017级的王金瑶说:“作为食品专业的学生,我深知粮食从研发到上桌的过程有多么复杂和不容易。我们要将节约粮食这件事放在心上,不需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需要吃光碗里粒粒辛苦的粮食。”
每年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16 日至22 日是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开学以来,学校食堂各种节粮标语处处可见,据记者走访,在各食堂的碗筷回收处,剩下的饭菜虽然较以前有所减少,但浪费的现象依然存在。
在此,我们也向同学们发出倡议:以崇尚节约为荣,向餐饮浪费说“不”,争做绿色节约消费的实践者、传播者、监督者。
相关链接:在我国,冬小麦的成熟周期是230-270天,南方水稻的成熟周期是100-120天,仔猪的出栏周期是180天左右,时间的汇聚,让粮食成为我们桌上的美味,可在中科院公布的一项从2013年至201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餐饮食物浪费量约为每年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到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城市餐饮业人均浪费量为96克/餐, 浪费率为11.3%;大型聚会浪费率达38%,而大学生活最常见的外卖盒饭有1/3被扔掉。
(编辑:刘虹 来源: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