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佳能(笔名侗川、萧川),男,侗族,中共党员。1964年5月生,祖籍湖南通道。1986年毕业于中南民族学院政治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并留任院党委宣传部干事,后任院报编辑部副主编、党委宣传部宣传科长。1992年7月调湖南芷江。现任中共怀化市委民族委员会副主任。
石佳能业余从事侗族文化研究,系中国侗族文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贵州省侗学研究会会员、芷江侗族自治县文学协会主席。其小传及事迹被收入《侗族通览》、《怀化大辞典》、《路·丰碑·希望》等书。
编辑和出版的著述主要有《星星鼓楼》、《侗乡十年》、《粟裕大将——侗族人民的好儿子》、《侗族百年实录》、《侗族文化研究笔记》、《独坡八寨侗族文化》、《侗族信仰大观》、《读懂通道》、《侗学研究》等。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文学作品近100万字,五次获得国家级、省级作品奖,辞条辑入《侗族通览》、《怀化大辞典》等。其专著《侗族文化研究笔记》还被美国国家图书馆收藏。因其对文学艺术的执着追求,2000年还被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特聘为文学艺术类顾问,并协助编纂和出版《苍松劲草》、《和谐的密码》、《侗族文化辞典》等书籍。
在百度搜索引擎里输入“石佳能”,出现了十几个关于他的页面。而在所有的页面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是“侗族”和“文化”, 为著名侗族文化研究学者、专家。
从侗族说起 扎根灿烂的民族文化
“侗族作为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本民族文化,侗文化独具特色,有些方面还具有世界级的水平。语言文化、文学文艺、工艺美术、建筑文化、服饰文化、体育文化、耕种文化、信仰文化等等,由于地理、历史、民族等种种原因,侗族地区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少,因而民族传统文化至今仍保持的较完整。”说起侗族文化,无论是美丽的侗乡风光,还是独特的民俗风情,石佳能总是滔滔不绝。听着听着,我仿佛看到了独具特色的侗族鼓楼、或雄伟或秀气的侗族风雨桥、蜿蜒的石板路,仿佛听到了悠扬婉转的侗萧声和悦耳动听的侗笛声,还有侗家少女在涓涓小溪边浣洗衣服时嬉戏打闹的清脆的银铃般的笑声……一幅民族特色浓郁的侗乡风情画跃然眼前。石佳能说,侗族的生活,本身就充满着特色,流溢着灵性,就如灯花,只要在心灵深处一拨,就会更亮。我想,有些东西是注定不会被遗忘的,比如“根”。而在石佳能的心中,侗乡便是他的“根”吧。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还有那里独特而悠久的民族文化一定也都在他的心里生了根。
初来民院 在《院报》放飞梦想
谈及他最初决定从事侗族文化研究的想法时,石佳能说:“我是侗族的,从小就受到侗族传统民族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的对自己的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情。后来到了中南民族学院,就自然而然的开始对本民族文化感兴趣了。然后看了一些书,慢慢的也去试着把自己熟悉的生活熟悉的东西写成文字,也算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吧。而真正开始研究,则是从《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开始的。”
大二的时候,因为文字功底好,石佳能被系里推荐到当时的校报《中南民族学院报》当记者,然后就开始发表一些关于侗族文化研究的论文。因为他的论文选题涉及的范围广泛,见解深刻,反响很好,有些论文还被国家一些知名的民族研究杂志和专刊转载。如1987年发表在《中南民族学院学报》第1期上的《侗族先民的哲学思想探析》一文荣获学院首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后来还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史》1987年第3期转载。他在校报上发表的文章还有1988年第1期上的《侗族民俗及民族文化中原始社会残余分析》、1989年第2期的《侗族社会历史发展特点绉议》(后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少数民族》1989年第12期转载),1990年第4期的《侗族神话初探》,1992年第3期的《侗族节日文化简论》(后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少数民族》1992年第10期转载,还被收入《路·丰碑·希望》一书),1993年第3期的《侗族的“补拉”与款》等。
执着追求 在研究道路上愈走愈远
随着对民族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创作热情的高涨,石佳能还陆续在《黔东南社会科学》、《民族文学研究》、《民族理论研究》、《民族论坛》、《贵州民族研究》、《民族》、《民族团结》等民族报纸杂志上发表论文、报告文学等。石佳能说从大二起,他读大学的费用全都是自己写文章挣的稿费。在常人眼里,从事民族文化研究也许是一件很辛苦很无聊的事情,但石佳能却乐在其中。为了更好的进行民族文化研究,他博览群书,广泛参阅《史记》、《县志》等史料和古籍,并作了大量的笔记。正如他所说:“为了更好 地研究民族的东西,必须了解历史。”
不仅如此,他每年都不定期地去侗族地区了解具体情况,实地调研考察。贵州黎平、黔东南、广西三江、龙胜、湖南通道、芷江,几乎所有的侗族聚居地都留下了石佳能的身影和足迹。因为侗族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没有自己的文字,只有语言,很多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都只能通过口耳相传来传承。又因为会说侗话,每到一处,石佳能都会与当地的老人、民间学者、手工艺者,甚至巫师和道士攀谈,向他们了解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和史料上没有记载的或正在消失的民族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并进行整理。在实地调研和考察过程中,石佳能经常会发现很多问题和现象,而这些问题和现象往往会引发他的研究灵感,进而作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研究。他说,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深层次的问题,才能做到标本兼治。
也正是因为他在民族文化研究上的执着追求和一丝不苟的精神,石佳能在民族文化研究道路上愈走愈远。他对侗族文化研究博而精,无论是侗族的建筑文化、文学艺术,还是服饰文化、信仰文化,他都造诣颇深,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当别人羡慕他一路辛勤和汗水所收获的鲜花和掌声时,石佳能却认为自己做的很微不足道,只是希望自己在这条路上能够走得更远。
爱母校 谆谆教导寄希冀
跟石佳能接触过几次了,印象最深的是他那谦和、坦然的微笑和渊博深厚的民族文化知识。因为知道我是侗族的“腊耶”,也知道我对侗族文化非常感兴趣,师兄便赠了我好几本他自己编的书,其中就有《侗族文化研究笔记》、《独坡八寨侗族文化》这两本书,还给我写了留言。书我是晚上11点开始读的,因为我觉得民族文化之类有着深厚文化积淀和底蕴的书只有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和揣摩,才能品出里面的“味”和“情”来。读了其中的几篇文章,从侗族神话到侗族服饰,从侗族音乐到侗族节日,一切都是那么的神奇,一切又都是那么的真实。想象着那些美好的画面,仿佛触动了心灵深处某一种东西,突然觉得很幸福,因为有那么一群人,把那些真实、那些美好都用笔和智慧永远的记录着,保存着。
谈起母校,石佳能说,他很怀念以前的大学生活,说那段日子虽然很清苦,却是快乐的,因为不仅收获了知识,还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尤其是自己在学报当记者的那段经历更是刻骨铭心,因为在那里,他迈出了民族文化研究的第一步。母校50校庆的时候,师兄回到了学校,说学校确实发展的很快,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各方面在武汉所有高校里毫不逊色。当我问他60校庆会不会回母校时,石佳能毫不犹豫的说,“一定会去的。”他说,只要有时间,每年都会抽空来母校走走看看的。或许,这就是民院人的“民院情结”吧。 在采访的最后,石佳能给了民大学子这样的寄语:“多学习,多锻炼,多接触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