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道明,男,1966年出生于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土家族。1984年考入威尼斯官网历史系,1988年7月参加工作,1991年入党,政治学理论博士在读研究生。历任长阳县委政研室、县委办公室副科长、科长、副主任,宜昌市政府研究室科长、副主任,宜昌市委政研室副主任、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兼政研室主任,宜昌市委副秘书长。现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长阳:梦想开始的地方
1988年大学毕业后,覃道明服从分配回到了家乡长阳,在县委政研室做文字工作。他利用自己是当地人的优势,很快就熟悉了长阳的县情,以及所在工作部门的结构特点和任务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就适应了工作环境。并在工作中崭露头角。
1989年,由他执笔为当时的县委书记写的一篇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文章,以内参的形式登载上了《人民日报》的情况反映版。时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同志看后写了300多字的批文,随后湖北省委办公厅以文件的形式转发到全省,反响热烈。由此作为开端,他在县级政策研究室这一最基层的政研机构开始了笔耕生涯,寒来暑往,一大批决策研究报告、政策性文件和理论文章在他笔下诞生。
在长阳工作近9年,他完成了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角色转换——学生转换成国家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政研室工作很特殊,其性质是领导的智囊团、参谋部,也是党政领导机关的文秘工作起草班子。他总结为:“不在领导之位,胸谋领导之事。”做好这项工作,对个人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因为要为领导当参谋,设良策,必须要站在领导的角度去谋划问题。“身在兵位,心谋帅事”,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是很有挑战性的。他说,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因为领导的要求高、压力大,常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感。
27岁时他的工作赢得了领导的赞赏和同事的肯定,被提拔为县委政研室副主任,成为整个宜昌地区担任这一职务最年轻的干部。有一段时期,他喜欢上了写言论文章,在各类征文大奖中常有斩获。有一次一报社老编辑在给他的信中,竟以“老先生”相称,直到后来见面才发现他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老编辑大呼意外。
宜昌:梦想腾飞的地方
作为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所在地的宜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1997年,时任宜昌市市长的孙志刚,这位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的博士生,对研究室的工作要求极高、极严。为了使政府研究室的工作更好地为新市长决策服务,需要挑选优秀人员进入研究室。刚过而立之年的覃道明走上了宜昌市政府研究室这个新的岗位。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在宜昌的7年,他扎实工作,低调做人,一步步的走出了人生的新天空。
这7年是他最忙的时期,基本上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有时为了赶材料通宵加班更是常事,没有了节假日的概念。1997年,他刚到市里工作不久,宜昌市政府为了迎接中央移民工作组的检查,他承担了准备汇报材料的任务。从下午5时到次日上班时间,鏖战了15个小时,一份15000字的汇报材料诞生。从初稿到最后成型,都是他一人在办公室的电脑前敲出来的。每年类似这种检查,至少有3~4次,情况紧急,他会叫来打字员负责打字,自己则边翻阅摆在桌上的一尺多高的资料边口述,口述完毕,稿子就成型,几乎不用怎么改动;更多时候,他自己坐在电脑前,边想边打,一个晚上写出一万多字的材料是常有的事。一些重要材料,为了确保质量,通宵加班反复修改,有时是一周都不回家,饿了就在政府食堂里解决,困了就和衣趴在办公桌前打盹休息。因为他太忙了,回家吃饭要打电话跟爱人“预约”,女儿也抱怨说见不到爸爸。
1999年,覃道明调任宜昌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并随即任主任,主持全面工作,成为当时湖北省地市级中最年轻的政研室主任和宜昌市最年轻的正处级干部。从政府研究室到市委政研室工作,尽管都是为领导决策服务,但工作的着力点由主要关注具体的政府行为,转向了从宏观和战略上谋划全局性问题,为市委决策建言献策。在这岗位上,覃道明有了更多的出彩机会。
宜昌因为三峡工程的兴建而成全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央和湖北省委要求,宜昌的城市发展定位应该具有世界级眼光。对城市发展定位的研究重任当然地落在了市委政研室。“把宜昌建成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成为最主要的研究成果,写进了市党代会、人代会报告和“十一五”规划,成为影响宜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作为政研室主任覃道明认为,首要的是理论素养,这是参谋决策、服务决策的基础。这期间,他下功夫钻研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的理论,写下了一批有份量的研究文章,以各种名义发表于《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有影响的报刊上。同时,他认为做政研工作必须耐得住寂寞,默默无闻地做幕僚。他每年写下文稿不少于30万字,但很少以自己的名字出现。2004年,为了准备宜昌市委党代会的材料,他带领起草班子,奋战了三个月,前后12易其稿,党代会报告深受领导和与会代表的好评,被称为宜昌市有史以来最好的党代会报告。正是因为覃道明本人多年来在政研工作的出色表现,旁人评价他为“宜昌第一笔”!
竞聘:酝酿新的起飞
2005年,湖北省委决定在全省公开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起初并不想参加的覃道明,在市委领导的督促下决定去试一试。从接到通知到笔试,只有两周时间,他没有翻阅当时列出的两本近2000页参考书,而选择了查找一些关于湖北省情等方面的资料做研究。2005年9月下旬的一天,覃道明与2000多名报名者一起走进设在武汉大学的考场,角逐31个职位(其中8个女职位单列计分)。笔试的淘汰率是90%,众多好手就是被挡在了笔试关外。笔试结束,他自我感觉很好,自信能入围面试。果不其然,他顺利入围了面试。
来不及做什么准备,一周后,面试也开始了。对面试根本没概念的覃道明很茫然的就走进了洪山礼堂,刚进场,看见场下的阵势不由得吃了一惊:10多个考官坐在了第一排,有几百名观众在旁听,湖北电视台还做了现场直播。稍事调整后,他很自信的走上了台。7分钟的命题演说,7分钟的情景题,还有6分钟的压力题。在这20分钟里,他充分展现了自己多年来在基层工作积累的经验与知识积淀,也展示了多年来做领导智囊团工作的成就。面试过后,他与另4位候选人入围了第三轮的考核选拔。经过选拔,最后确定他和湖北大学的一名处长在省委常委的会议上PK,15个常委投票决议。最后,他以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出色的临场表现获得了省委常委们的好评,成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里最年轻的党组成员、副院长。
新选拔的副厅级干部试用期为一年,前三个月,他被分派到潜江市杨市办事处佘口村,组织开展村里的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2005年12月,初到村里,他走访了村里10个村民小组组长家、每个党员家庭、富裕户还有贫困户,举办座谈会、小组会,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了村里的情况。
2006年4月1日,他走进了社科院办公大楼,正式开始了他的新工作,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分管后勤和财务。到任后,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分房子。这是对他的一次考验,社会科学院的书记李锦章叮嘱说一定要把这次分房的工作做好,做平稳,做到位。秉承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不谋私,最后这次分房被称为社科院有史以来最平稳的一次。
在这一年,他积极地为社科院争取拨款,有一段时间,天天都往省财政厅跑,一来二去,有人笑称他把办公室搬到了财政厅。最后,他成功地为社科院多争取到了300多万的拨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单位里经费紧张、人才流失严重的局面。
这次竞聘的成功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三次角色转化——幕后走向了台前。先前他做的工作都是幕后的,在领导的智囊团里为领导出谋划策,是“关上门的书记”。现在到科研机构工作,他认为自己的工作还是两个字:“服务”。过去为领导决策服务,现在为社科研究服务。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他说自己的工作就是为全院的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学习:前进路上的助推器
覃道明出生在山区农村,兄弟姐妹较多,小时候家里很困难。从小他就很喜欢读书,他在书本里找到了源源不断的乐趣。因为他成绩好,妈妈对他也疼爱有加,尽可能的满足他的要求。从小学到高中,他成绩一直很好。高考时,他吃了偏科的亏,数学拖了他的后腿,他当时有点委屈的来到了中南民族学院的历史系。
谈到刚踏入校门时的情景,他说:当时一位老师说了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老师的话的大意是说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可能与你周围的人水平不相上下。但踏入社会后,你们的生活会因四年不同的大学生活而千差万别。这对他触动很大。尽管学的是历史专业,但他喜欢琢磨一些热点问题,兴趣点很多。同时还参加了一些学生社团,写了不少文章。他认为,这些对他后来的发展都帮助很大。“我们的学校不是什么名牌,但我在这里学会了思考,养成了朴素、踏实、勤奋的性情。”回忆大学时光,他这样说。
工作后,覃道明平时白天都忙着工作,只有到晚上才能挤出时间学习,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很多时候,他都会跟女儿各占一桌,各学各的。 2004年,他专任宜昌市委副秘书长,不再兼管政研室的工作,他在相对轻松的工作中,重拾荒废多年的英语。一年后,他跨专业考取政治学理论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师从华中师范大学的我国著名政治学学者徐勇教授。说起这段经历,他说考博不是为了单纯拿文凭,而是要圆自己学生时的一个梦,同时也给女儿起一个表率作用,以身教形式告诉她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学习。
2006年5月份,德国几所大学的学者专家到华中师范大学做交流,想深入了解三峡工程的一些情况。导师考虑到他曾长期在长阳、宜昌工作,对三峡的情况比较了解,就让他去跟那些学者做交流。2个多小时类似答记者问形式的问与答,他详尽的解答了到访学者的疑问。交流结束后,导师高兴的说:“今天表现不错!很有政治家的风度。”
到社科院工作后,他正着力由一个公务员向一个科研人员转型。他说现在要在完成管理工作的同时,做一点研究,写一点学术文章,不求多,而求精。去年以来,他仅写了两篇学术文章,其中的一篇被湖北日报理论版发表,评为2006年度15篇经典理论文章之一;另一篇论文在《江汉论坛》发表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