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女,湖北石首人。威尼斯wns888555695级新闻系学生。2002年取得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1999年毕业后进入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先后在社政宣部、武汉新闻部、特稿部工作,现为《湖北日报》特稿部记者。曾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1项,湖北新闻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湖北新闻宣传好稿奖4项。2005年被评选为“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十大标兵”,2006年获“湖北省新闻出版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年轻、娇小、文静,她被单位的老前辈笑称为“小女孩”;朴素、踏实、干练,无论三峡工程工地还是鄂渝边区的崇山峻岭,哪儿有新闻去哪儿,她是传媒集团年轻有为的记者;在40多米高的桥墩上体验施工环境、亲自去包工头家里为农民工讨工钱,她带给人的除了勇气还有感动。周芳,在新闻的道路上一路“芬芳”。
困难前,保持执着
“我就是一个干一行爱一行的人。”
或许许多人因为兴趣和爱好选择大学专业,而周芳的选择是缘于一个人。1995年高考填志愿,想起气质优雅的高中语文老师,周芳选择了老师的母校中南民族学院。但是,周芳并没有被自己心仪的中文专业录取,却成了文秘(专科)专业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努力,周芳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通过专科升本科考试。选择本科专业时,正逢威尼斯官网新闻专业第一年招生,这个专业引起了周芳的注意。
大学毕业后,周芳考进了湖北日报社。上班的第一个任务是出差丹江口。跑了一趟回来,好象该采访的人采访了,该了解的信息也到手了,可是稿子就是不知道从哪里写起。苦思冥想了许久,她忐忑不安地向部门主任交了一篇500字的消息。可这短短的500字的稿件,还是让部门主任很发愁地反反复复地改了两三遍才勉强过关。“那时,我觉得做什么事情都很困难。”周芳说。刚走上新闻道路的周芳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勤能补拙。周芳说做新闻最重要的是有悟性,要很勤奋。她提高自己能力的方法很简单,甚至略显笨拙,那就是大量地看报。她把报纸当成现成的教科书,从标题的选取到导语的运用,再到新闻主体的把握,周芳细细琢磨、认真分析,甚至在摘抄本上大段大段地抄写自己认为写得好的新闻。她说这一办法笨是笨了点,但是效果不错。这样的“自我培训”坚持半年后,她欣喜地发现:笔头有了起色,新闻敏感度也逐渐增强了。现在偶尔翻翻当年那本已经泛黄的笔记本,她很庆幸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弱点,并且努力去弥补。
那一段日子里,周芳压力不小,一边读研究生,一边还要面对充满未知的工作。回顾刚开始的那几年,周芳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心态好、肯努力,就能迎头赶上,自然也会“干一行爱一行”。
磨难中,坚守善良
“如果新闻是易碎品,怎样才能使它永恒呢?惟有情感才能。”
温和、文静,说话柔声细语,无论何时,脸上总带着微笑。初见周芳你会觉得她是那个熟悉的邻家大姐姐。天生的亲和力给周芳的采访带来许多便利,受访者总能对她敞开心扉。周芳说:“我一直在捕捉一些真正深入我们心灵的瞬间” 。正是这种情怀,在周芳的报道里,常常能读出客观之外的温暖。
2003年“非典”时期,周芳放弃整个“五一”长假,独自搭乘公交车奔波在武汉市各个“非典”隔离点和发热门诊,采写了《非典时期非常真情》、《非典时期经典书信》等深度报道,形式创新,内容感人至深,受到读者和专家的好评。
写新闻最大的挑战就是你不知道前面迎接你的会是什么。但是无论是什么,周芳都说:“报道事实是记者的天职”。
2003年底,正值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的高峰期。有位走投无路的农民工找到周芳,希望她能帮讨回公道,讨回全家人过年的血汗钱。周芳和民工来到建筑工地,包工头避而不见,打电话也不接。于是周芳来到包工头家里,希望能找到包工头,哪怕工头不在,也希望能通过他的家人转达她的意思。但正因为这样,包工头家人深夜给周芳打电话,说要告她私闯民宅,还威胁它不准刊发报道。周芳随即向报社律师咨询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律师的肯定的回答让周芳更加坚定。后来,民工被拖欠的1000多元工钱如数奉还,周芳松了一口气。那段时间,她先后帮20多位民工讨回了工钱。至今回想起来,周芳说自己“特有成就感”,“受一下威胁你就怕了,社会还有什么正义而言?”
奔波在新闻的路上,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周芳时时告诫自己,要时刻坚守职业道德、坚守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时时刻刻怀揣记者的社会责任感。那是一次揭露性质的报道,她和一位实习生赶到湖北钟祥采访。当地一个村的村民公共田地被村干部私自转租,严重侵害了村民的合法利益。当他们赶到当地政府了解情况时,工作人员顾左右而言它。回到旅社,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却送来两套价值不菲的化妆品。拒绝不了礼物,周芳等送礼的人走后,立马到邮局将化妆品寄回当地镇政府。“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如果我接受了礼物,这篇报道我还怎么写?我把村民的利益放在什么位置?”周芳说道。
周芳始终执着而充实地在新闻路上奔跑,正如领导评价她一样,周芳娇小,但是“善于打恶战打硬战” 。
平凡里,坚持感动
“我深深热爱这份工作。哪门行当能有像新闻这样接触这么多不同的人呢?”
工作八年来,周芳写了许多好稿,获得了很多荣誉和好评。面对一摞摞获奖证书,周芳认为那是机遇的眷顾。但是机遇从来是只青睐有准备的人。
2003年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凯歌奏响之年,三峡工程正式下闸蓄水,永久船闸试验通航,首批机组先后正式并网发电,三峡工程成为广大读者关注的焦点。周芳和同事们一起,首批开赴三峡工地现场。为回答读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湖北日报社50多年来首次开设了以报社记者名字命名的专栏《周芳问三峡》。当时周芳是一名工作刚刚4年的年轻记者。荣誉与压力同时而至,“既然接下了任务就好好干呗。”周芳说。在三峡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周芳出色地完成了如《三峡风光依旧迷人吗?》、《顶天立地三峡人》等22篇报道。她参与写作的《三峡大坝下闸蓄水》在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得消息类一等奖。有读者毫不吝啬的赞誉:“《周芳问三峡》文字清晰细腻,融科学性与可读性于一体,少了重大新闻题材的刻板,多了人文气息和亲切感,是难得的好栏目,好文章。”
因为这份工作,周芳总能够遇到很多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他们或许是为家人四处打拼的老父亲,或许是默默坚守在重点工程上的科学家,或许是菜场里卖菜的老婆婆……从他们身上我们总能感受平凡人的生命色彩,还有他们为了不同的目标不懈坚持的精神力量。
2005年,湖北日报推出“天路传奇”跨省大型系列报道。报道组历时17天,折返3200多公里,穿越了宜万铁路全线和沪蓉西宜恩段,踏访了“两路”20多个重点控制性工程。白天周芳和采访组在盘旋的山路上颠簸两三百公里,穿过一座又一座山才来到施工现场;晚上整理资料,由她执笔写的系列报道占了多半篇目。悲天悯人的善良的心、细腻的笔风,还有普通人群的点点精神,总能让周芳的稿件充满人文情怀。
回忆中,懂得珍惜
如果你时常回忆,那是因为你已经懂得怎样去珍惜。
有人说,一旦你喜欢上回忆,那么你已经开始老去。但是对于周芳来说,大学里那些难忘的日子是自己一生的珍藏。因为,无论现在你获得多少成功,都不能忘记过去。周芳永远记得在大学里苦并快乐的日子。
由于是首届新闻专业学生,学校的教学设备跟不上,不少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都只能是纸上谈兵。学摄像时,没有机器,老师只能在黑板上划示意图。学来学去,周芳和同学们还是糊里糊涂的,学摄影时要好一点,学校有8台凤凰单反相机,上课时可以拿来实际操作一下。无奈僧多粥少,往往45分钟的课结束了,相机还没有传到自己手里。院里还给配了个14寸的黑白电视机,这还是高卫华老师费尽周折申请到的。
艰难的环境磨练人。周芳抓紧机会努力学习。学校每年评“民院学习优秀奖”,周芳获得了3次。虽然当时学校硬件条件远远赶不上现在,但她还是觉得很幸运。因为她遇到了“对我的人生道路影响很大的好老师”,高卫华老师就是其中之一。在高老师的课堂上,周芳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学到了怎样与人交往,甚至还学会怎样穿衣打扮。“高老师对学生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她的一言一行对大家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离开大学8年了,周芳很怀念大学生活。大学同学聚会的时候,她曾经与同宿舍的姐妹去过以前住过的寝室,在曾经睡过四年的床边合影,怀念着那一段云淡风轻的日子。
记者手记:采访中,周芳5个月大的女儿洋洋偶尔啼哭,我们的采访不得不多次暂停。看着这个抓着“狗尾巴”出生的小生命,周芳的脸上洋溢着做母亲的幸福和甜蜜。休完产假后,周芳又要投入火热的新闻战场。在家庭和事业之间如何做到两不误,周芳坦言她还要慢慢摸索。她说自己并不是一个工作狂,心心念念盼着女儿健康快乐成长的同时,也仍然坚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新闻这条路上每天都有很多新鲜的东西等着自己去发现。眼下的生活,她充实并快乐着;未来的日子,她会带着小洋洋天使般纯真的笑容,自信地扬帆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