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类型:专业型 学位层次:硕士 一级学科代码:105600
授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一、学科简介
为适应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中药学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中药学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中药学专业硕士于2018年获得学位授予权,2019年开始招生。本专业现有硕士生导师37人,约90%的具有博士学位,导师中有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人,国家“百千万工程”第一层次入选者1人,湖北省政府津贴获得者1人。本学位点所在的药学院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民族药学三级实验室、湖北省民族药物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201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民族药学重点学科。
中药学硕士学位点下设中药(民族药)资源与化学、中药检验与质量控制、中药(民族药)新药开发、中药疗效与安全性评价和中药制药工程与技术五个方向,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已形成包括中药民族药资源、鉴定、化学、药理、炮制与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理论相结合的研究体系。
二、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注重学科交叉,具备创新精神,具有运用专业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能胜任中药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新药研发、药品注册、流通管理、合理使用、临床及社会服务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研究方向
(1)中药(民族药)资源与化学:中药资源调查、种植,中药活性物质制备技术、中药新药等;
(2)中药检验与质量控制:中药质量控制方法、中药代谢等;
(3)中药(民族药)新药开发:中药活性成分开发、中药组方制剂研究等;
(4)中药疗效与安全性评价:中药临床有效与安全应用、中药多成分活性评价等;
(5)中药制药工程与技术:制药工艺研究、中成药、中药成方制剂、新药开发等。
四、培养方式
培养坚持与实践结合、从实践中学习的原则。注重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衔接,实现社会优质资源的最佳配置。采用“校-企合作”或“校-企”与“校-管双导师制”的培养方式。
借助高校完整的培养体系和丰富的培养经验,结合产业部门直接面向市场、拥有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和研究条件良好的实践基地的优势。研究生课程教育在高校完成,实践环节放到技术研发或产业部门实施;研究所选的课题要注重实用性、创新性及与实际工作的结合。
教学方式采用课程讲授、案例研讨和专业实习等多种形式,聘请在中药研发、注册、生产、流通、应用、监管等环节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教学,教学方式注重教师讲授与学生研讨、模拟、案例教学的有机结合。
学制与学习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标准学习年限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见课程设置表
课程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等课程教育及专业实践,分为中药(民族药)资源与化学、中药检验与质量控制、中药(民族药)新药开发、中药疗效与安全性评价和中药制药工程与技术五个方向。
课程设置:课程分学位课、非学位课以及专业技能。学位课包括公共必修课与专业必修课,非学位课为选修课。学位课与非学位课总门数不少于8门。公共课为必修课程,专业课结合专业方向,选择不少于3门专业必修课程。非学位课程应在导师指导下,结合所研究课题方向选择,可跨选其他方向课程,也可选择相关学科理论(包括科学学位有关课程)与跨学科理论及实践技能课程。不少于2门。
学分要求: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学分一般不多于26学分,实践学分一般不少于6学分。跨一级学科和以同等学力录取的研究生须补修至少2门相关专业课,补修课不计学分,以通过考核为准。
七、培养环节
研究生入学近两年时,要进行中期考核,全面考察其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论文的开题报告、研究进展等。中期考核应建立淘汰制度,考核合格者进入下一步研究阶段,考核不合格者,按学校的有关规定终止其学业。具体工作详见《威尼斯wns8885556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
开题报告确定论文计划,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提出论文选题及课题设计方案,并向指导小组作开题报告,参加论文开题报告的老师应不应少于三名(包括导师)。经指导小组讨论通过后,方可正式进行搜集资料、专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
根据用人单位和学生意愿确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于课程学习结束后,在学院或专业实践单位的专业研究室进行专业实践和课题研究。
专业实践学科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要求:根据研究方向需要,分别到中药(民族药)资源与化学、中药检验与质量控制、中药(民族药)新药开发、中药疗效与安全性评价和中药制药工程与技术的1-2个研发和生产部门进行专业实习。
根据研究方向,研究生应在中药行业相关单位进行时间在6-12个月的专业实践。可参与校内教师承担的与企业合作的具体科研项目工作,结束后撰写专业实践总结。在校外专业实践的,执行“双导师制”,实践结束后应有校外导师签名的每月的实践报告及结束后的专业实践总结,对于专业实践的评价方式需经高校与实践单位双方同意,评价标准应符合行业实际,并能真实体现研究生的专业水平。
八、学位论文
1.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独立查阅文献资料,写出开题报告,向导师组和同专业研究生进行开题报告,经导师和导师组认可后,开展论文研究工作,在研究方向和科研手段方面要有一定的创新性。
2.学位论文应结合中药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选题,突出课题的创新性和应用价值。选题应紧密结合中药产业的实际,深入基层现场,对中药产业领域中某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制订、设计调查方案,收集资料,在现场实践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对策。
3.论文形式可以是一篇专业实践调研报告,可以是针对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研究设计解决方案,或者其它相关研究论文。论文应反映作者运用所掌握中药学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中药产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研究结果应对中药产业实际工作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4.学位论文开题: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文献和信息调研,于第三学期的9月底之前确定论文题目和研究内容,向导师组和同专业研究生进行开题报告,经导师和导师组认可后,立即开展论文研究工作。
5.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制度。第四学期6月中旬,由本学科专业组织专家小组对研究生论文研究的工作态度、论文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全面考察,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6.第六学期4月上旬抽取一定比例的论文提交校外专家进行匿名评审,不符合要求者按学校研究生院的有关规定处理;其他学生于5月10日之前完成论文的撰写、修改、打印等各项准备工作,5月中下旬组织专家评议,6月上旬进行论文答辩。
7.完成课程学习和实习实践等培养环节,成绩合格,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
九、其他
1.研究生要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课程学习。任课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采用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及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着重引导阅读、启发思维和训练写作,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因材施教,鼓励跨学科、跨研究方向选修课程,鼓励选修人文管理类课程。主要课程学习一般在第一学年完成。
2.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导师应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制定培养计划,并注意发挥导师指导小组的力量。导师组的组成要注意学科交叉,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3.课程考核: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考核以考试方式进行,选修课程考核以考试或考查方式进行。所有课程考核一律以百分制记分,75分为合格,可取得相应学分。同等学力研究生所有补修课程必须考试合格。
其他未尽事参照研究生院规定执行。本培养方案从2022级开始执行。
责编:张星
审核:江莹
上传:张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