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新闻>学院新闻>正文

中国这十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作者:吕康乐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科学的理论范畴、严密的逻辑架构、深邃的历史视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科学指导,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提供科学指引。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十年征程,中国坚定不移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模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


非凡十年丨驰而不息 只此青绿(见附件 视频来源:央视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提出

在工业时代,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逐年严重等争议问题和全球生态危机,成为了人类面临的又一大挑战。因此,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所有国家达成的共识。中国在实现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的同时,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也限制了经济发展。一方面,生态问题引起了更多关注,另一方面,人们追求的是直接影响其福祉的高品质环境。

2012年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中共中央委员会及其领导核心习近平主席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旨在实现长久、持续的发展。这一概念主要思想如下:

第一,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

第二,必须树立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

第三,必须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第四,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保护环境是全球共识,但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个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行动纲领的执政党,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第五场记者招待会,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围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回答了媒体记者的提问(图片来源:央视网)

--鸭模式助力生态增收

在云南省,独特的稻--鸭综合养殖模式在哈尼梯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遗文化景观)上孕育而生,既维护了当地生态系统,又为生态友好农业提供了优秀案例。


云南元阳县哈尼梯田丰收场景(图片来源:新华网)

红河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当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据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哈尼族人自古以来流传着敬畏自然的传统文化。梯田的开垦极度依赖水源,正如同哈尼族的一句谚语:“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人”。

从山顶俯瞰山脚,四种元素构成了当地独特的地形地貌——森林、村寨、梯田以及河流。这一独特地貌形成了天然的水循环系统,满足了农业灌溉的需求:降雨顺着山脉流经森林和稻田,最终汇入河谷,又经河谷蒸发凝结成云,漂浮回到山顶。

为了维持当地自然环境,保护梯田景观,自2014年云南政府投资超2200万人民币(约合340万美元)用于非遗地区的建设和保护,并引进公司及合作社形成农业集中管理模式。如今,稻--鸭综合养殖模式已在约2133公顷农田投入使用,稻苗和鱼苗由当地政府统一发放。该地区将建成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为目标,在促进农业、旅游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增收脱贫的同时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

云南元阳县群众抓稻田鱼场景(图片来源:新华网)

十年奋进,描绘美丽生态画卷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冬奥蓝”不再像“APEC蓝”、“阅兵蓝”一样成为热词,因为如今蓝天白云已成常态。而在2013年,北京一年中重污染天数就有58天。

塞罕坝机械林场筑起的“绿色长城”,帮助了数以百万计的人远离空气污染,保障了清洁水源的供应。十年来,中国积极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2021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森林蓄积量达到194.93万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0.32%


2021627日拍摄的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晨景(无人机照片)(图片来源:新华网)

俯瞰贵州黔西市乌江源百里画廊,层层云雾之中,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的特色民居鳞次栉比,山水风光旖旎如画。


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乌江源百里画廊一景(2022531日摄,无人机照片)(图片来源:新华网)

多年前,化屋村曾大面积开荒向山要粮,“网箱养鱼、驾船捕鱼”向水要经济,最后“山秃了,水臭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化屋村开始“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通过山地增绿等措施加快生态修复,一方面依靠国家扶贫政策,补基础设施短板。2017年村里脱贫摘帽后,生态建设脚步也不停歇。

无论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是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追求。十年漫漫征途,换来山河绿意盎然,非凡的十年,创造“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胸怀敬畏之心,砥砺奋进,终不负“青绿”,不负赶路人。







编辑:吕康乐   审核:马国杰   上传:刘瑾   发布时间:2022-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