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 二〇二〇年第2期 (总第13期)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中心主办2020年12月30日
本期内容
中心新闻报道 中心成果统计 中心研究报告
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威尼斯wns8885556马克思主义学院
目录
◎中心新闻报道 中心主任徐柏才教授参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哈尔滨峰会............. 1 中心主任徐柏才教授参加第十届全国思想政治教育高端论坛........................ 3 中心主任徐柏才教授参加湖北省经济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报告评审会5 中心主任徐柏才教授参加湖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省示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地专家组考察调研......................................................................................... 5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始人张耀灿先生应邀来我院讲学................................... 8 北京大学宇文利教授为我院研究生开展线上学术讲座................................... 9 复旦大学邹诗鹏教授为我院研究生开展线上学术讲座................................. 10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代玉启教授来中心开展学术讲座.......................... 11 山东大学徐艳玲教授为我院研究生开展线上学术讲座................................. 12 中心主任徐柏才教授参加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 12 中心主任徐柏才教授参加湖北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建设项目申报评比工作..................................................................................................................... 13 中心成员,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金洲教授赴恩施进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 14 中心成员参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思考与当代中国哲学发展”暨湖北省哲学学会2020年年会..................................................................................................... 15 中心副主任,董杰博士成果获民委教学成果二等奖..................................... 15 中心成员,朱磊博士入选省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 15 中心副主任,姚上海教授著作入选全国高校德育成果文库.......................... 16 中心办公室主任邓纯余博士成果获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17 ◎中心成果统计 中心2020年发表的主要论文......................................................................... 18
◎中心研究报告 推动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19 经典导读类课程的创造性建构 ——以“中外德育名著选读”课程为例......... 2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嵌入式实践教学的路径选择......................................... 26 2020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大学举行................................ 31 北京大学召开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学术研讨会..................................... 33
◎中心新闻报道 中心主任徐柏才教授参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峰会 2020 年8 月28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清华大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编辑部在哈尔滨联合举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哈尔滨峰会”。会议采取了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来自全国各地80余名专家学者线下参会,1.5万人线上参会。 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吴潜涛,黑龙江省委教育工委委员、二级巡视员董成,哈尔滨师范大学校长孙立军,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艾四林等专家学者,《学习与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期刊主编出席开幕式。清华大学艾四林教授在线对峰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祝贺,并指出,新冠疫情加快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抗击疫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责任讲清楚抗击疫情中展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势和中国制度优势,引发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民主、人权、自由、平等。
图主持会议专家
图参会代表发言 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兰州大学、吉林大学等5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关于疫情防控重要论述研究、疫情防控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与作用研究、疫情防控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疫情防控与新时代中国精神研究、疫情防控背景下坚定“四个自信”研究、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国担当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等议题展开研讨。吴潜涛教授在峰会总结时指出,会议讨论的问题、研究的成果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具有重要的价值。疫情防控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磅礴力量,为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属性提供 了新的契机,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 中心主任徐柏才教授、中心成员,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金洲教授参加本次学术会议,并分别主持分论坛和进行主题发言。
中心主任徐柏才教授参加第十届全国思想政治教育高端论坛 10月25日,第十届全国思想政治教育高端论坛——疫情防控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与《思想理论教育》编辑部主办,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思想政治课研究》编辑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编辑部协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威尼斯wns8885556、华中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50余所高校和 单位的200余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专家学者、100余名学生出席会议。
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战“疫”元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及路径、疫情防控展现新时代中国精神、疫情防控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疫情防控与大学生品德养成、疫情防控与大学生法治意识提升以及疫情防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大会主旨报告阶段由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教授主持。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邱柏生教授围绕疫情防控所蕴含教育资源开发的方法论思考,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院长冯刚教授围绕抗疫精神的时代蕴涵,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院长骆郁廷教授围绕疫情防控中的思政元素的发掘,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处长沙军围绕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万美容教授围绕推进抗疫精神进思政课的几点思考,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大文教授围绕疫情防控与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国希教授围绕抗疫精神的集体主义内涵,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辉教授围绕抗击新冠肺炎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进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中心主任徐柏才教授对大会发言进行了点评。中心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金洲教授围绕伟大抗疫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了阐释。中心研究员,孙明福教授参加了本次高峰论坛。
中心主任徐柏才教授参加湖北省经济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报告评审会 9月27日,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经济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评价中心举行2020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报告评审会。 与会人员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状况有哪些主要特征”、“高校如何坚守意识 形态阵地”、“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何影响”、“思政课教师如何对外发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中心主任徐柏才教授参加评审会,并从基本框架、逻辑思路、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等几个方面对2020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报告进行了评审,给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
中心主任徐柏才教授参加湖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省示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地专家组考察调研 10月27日至11月3日,按照湖北省委宣传部、中共湖北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的统一要求和安排,以中心主任徐柏才教授为组长的第三调研组对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大学、湖北省中医药大学、江汉大学等六所院校进行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省示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地调研考察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始人张耀灿先生应邀来我院讲学 11月3日上午,在学校学术交流中心润良报告厅,华中师范大学桂岳卓越教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始人之一张耀灿先生为我院2020级思政专业本科生以及思政学科研究生作了题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历程和前沿问题”的 学术讲座。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董杰副院长主持。 张耀灿先生分五个阶段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轨迹进行梳理,系统总结了各个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成就,向同学们讲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名称的由来、学科教材的编写和学科地位的上升等“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发展历程;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培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及经验研究等六个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并指出只有不断深化 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和认识,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逐步提升到新的水平。在互动环节,张耀灿先生一一回答了在场学生的提问,勉励同学们要研读经典,争取全面发展。
张耀灿先生精彩的学术讲座赢得了师生们的热烈掌声。在近两个小时的讲座中,他以开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渊博的学识使在座师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专业的发展历程与前沿问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北京大学宇文利教授为我院研究生开展线上学术讲座 2020年11月12日晚上,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宇文利教授应邀为我院研究生开展主题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研究开拓创新”的线上学术讲座。讲座由威尼斯wns8885556马克思主义学院黎海波副院长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2020级全体研究生聆听了这场学术讲座。 宇文利教授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处于大发展和大创新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拓创新的理路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拓创新的方法问题”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宇文利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和发展,需要我们结合新时代这个大背景,用联系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讲座中,宇文利教授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拓创新的理路问题,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而且叠加度高,要将其科学化、学科化。并就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提出建议: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当中,要注意返本开新,最终回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要扎根中国大地,注重实践,立足于实际情况;要加大对历史、文化维度的研究。最后,还就同学们提出的“如何更好地吸引学生学习并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可以从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 育借鉴什么”等问题进行耐心细致的回答。 中心研究员邓纯余老师参加了本次线上学术会议,并对宇文利教授的精彩报告进行了分享。
复旦大学邹诗鹏教授为我院研究生开展线上学术讲座 2020年10月29日下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5-2020),上海市政协委员,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社会认识论研究会副会长,邹诗鹏教授应邀为我院研究生开展主题为“马克思的多民族国家观”的线上学术讲座。 邹诗鹏教授主要从“马克思批判单一民族国家与超民族国家”和“马克思的多民族国家思想”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邹教授首先介绍了民族国家观在马克思主义学科中的发展,随后依托其文章《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国家观》,向大家讲述了民族国家观和多民族国家观的差别。邹诗鹏教授从“单一民族国家不是单一族群国家”这一角度介绍了马克思批判单一民族国家与超民族国家的思想,指出马克思一方面肯定民族的历史性,强调人类共同体和人类解放,另一方面要超越单一的民族国家这一从属于资本主义的概念。其次,邹教授围绕“马克思学说中蕴含着多民族国家及其发展的思想”这一侧面,对马克思的多民族国家观做了深刻阐述。邹教授指出,马克思批判的是单一民族国家及其作为帝国主义的超民族国家,最终是为了达到无国家的人类共同体状态。最后,邹教授还就同学们提出的 “身份证上民族的未来写法”、“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国国家建构与民族整合的逻辑契合理路”等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回答,令人印象深刻,收获颇多。 刘金鹏副教授对邹诗鹏教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总结。刘金鹏认为邹教授以强烈的现实关怀、哲学的角度、深刻的理论、渊博的学识,深入浅出地为我们阐述了马克思的民族观是基于对单一民族国家和超民族国家的批判下形成的多民族国家观,因而更能与东方世界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他认为邹教授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阐释对我们研究生则有更多启发,同时表示希望马院同学能够像邹教授所期盼的那样,多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脉络。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代玉启教授来中心开展学术讲座 2020年11月21日晚在1栋501教室,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代玉启教授应邀来中心讲学,开展主题为“后疫情时代:时代新人如何安身立业”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中心副主任董杰主持,中心成员邓纯余副教授、朱磊副教授以及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参加。 代玉启教授从“如何看待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如何看待当下尤其是党的领导”“如何看待国民心态的良莠不齐”“如何看待信息社会的乱象丛生”四个方面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主题,强调,国家是人类社会基本组织方式,是国际关系基本构成单元,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做到家国情怀与世界视野的辩证统一。疫情下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统一领导的优势。针对疫情发生时民众心态由恐慌向多元化发展,要培养理性平和的国民心态,激发基于“辉煌崇高体验”的民族自豪感,塑造基于“悲壮崇高体验”的不懈奋斗精神。信息社会,乱象丛生,每个人应当在信息超载运行中增强分辨力、在信息偏好惯性中突破认知“茧房”,只有主动学习疫情防控科学知识,才能正确看待疫情。 代玉启教授对同学们提出的“怎样处理功利主义价值观”“怎样看待中国后疫情时代的社会矛盾”等问题进行了耐心详细的回答,提出了守本心、储势能、担使命的三点建议。
山东大学徐艳玲教授为我院研究生开展线上学术讲座 2020年10月15日下午,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艳玲教授应邀为我院研究生开展主题为“夯实中华民族复兴的制度基石”的线上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威尼斯wns8885556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黎海波教授主持,2019级,2020级研究生参加。 徐艳玲教授举例说明了我国的制度优势,提出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用理论以及实例引出讲座的主题“夯实中华民族复兴的制度基石”。她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相关内容,首先,结合“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应对、我国已处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光辉起点、为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点如何应对、三个问题阐述了中国之治的背景。其次,围绕中国制度的特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来自于制度绩效、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三个方面展开说明了“中国之治”来自于“中国之制”。最后,“以中国之治”启动“中国之制”的效能,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徐艳玲教授还就我院学生所提的“疫情初期反映出来的的治理存在漏洞,应该如何处理?”等问题进行了解答。她认为:“疫情是一个突发公共性卫生情况,在事前难以预料。在前期出现问题时我们应采取措施积极补救,在后期则要根据具体情况作系统性制度性应对。” 王姗萍老师对徐艳玲教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总结。王姗萍老师认为徐教授以通俗的语言,鲜活的案例,深刻的理论,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华民族的制度基石问题,不仅让我们对当前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也有助于增强我们的制度自信。
中心主任徐柏才教授参加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建设项目的申报评比工作 近日,中心主任徐柏才教授参加了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建设等项目申报评比工作。 2020年10月16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推动各地各高校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教育部思政司启动2021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关培育建设项目的申报工作。根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关培育建设项目的申报工作精神,湖北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培育建设项目申报评比工作。 本次启动申报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建设项目共四项,分别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库》”。 中心主任徐柏才教授参加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 近日,中心主任徐柏才教授参加了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答辩工作。 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活动,已成为中心搭建对外交流平台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参加毕业论文答辩,不仅可以了解兄弟院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经验和做法,而且可以进一步扩大中心的影响,为中心进一步开展科研工作明确了方向。
中心成员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金洲教授赴恩施进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 12月4日,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在湖北民族大学科技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湖北省委宣讲团成员、威尼斯wns8885556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金洲教授从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基本概况、主要议程、重要意义3个方面对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进行了系统宣讲和深入解读。 报告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的重要历史时刻,是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会议。我国经济发展健康稳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持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稳定向好的总体势头没有改变。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积累的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和配套能力。特别是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全体人民的同心协力,一定能够更好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抓住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完成新任务,迈向新征程,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最后胜利。 宣讲会现场,与会人员安静聆听,认真做笔记,领会精神。同时,杨金洲教授还与师生积极互动,就师生代表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中心成员参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思考与当代中国哲学发展”暨湖北省哲学学会2020年年会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价值和问题指向,经历疫情大考后人类应向何处去,中国哲学应承担什么样的历史使命?11月14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思考与当代中国哲学发展”暨湖北省哲学学会2020年年会在威尼斯wns8885556学术交流中心举行,近200位哲学学界的学者、教授、研究生齐聚一堂,共话当代中国哲学发展。 本次年会由湖北省哲学学会主办,威尼斯wns8885556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威尼斯wns8885556等2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一大批著名专家、知名学者出席了年会。年会参会代表200余人,收录论文30多篇。 中心成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魏大江,邓纯余博士等参加本次学术年会,并参与了会议主题研讨。 中心副主任董杰博士成果获民委教学成果二等奖 近日,民委教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公示。中心成员董杰的成果《民族高校思政本科专业实习实训“六点合一”育人综合体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民委教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该成果系中心成员董杰、邓纯余、朱磊等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实践教学进行研究的理论成果。成果贯彻了新时代实践育人的要求,从社会服务、社会调研、理论宣讲、社会考察等多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进行了总结。 中心成员朱磊入选省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 近日,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立项名单公布。中心成员朱磊申报的课题《习近平关于培育时代新人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及实践路径研究》入选省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
中心副主任姚上海教授著作入选全国高校德育成果文库 由中心成员姚上海教授主编,中心成员魏大江、罗高峰任副主编,由多位一线从事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分章撰写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案例研究》成功入选光明日报出版社全国高校德育成果文库。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案例研究》根据民族高校宗旨使命、办学特色和学生思想特点及成长规律,结合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要求,以威尼斯wns8885556为对象,以大学生党团建设、学业帮扶、资助育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突发事件处置、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社团活动指导与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主题活动等方面鲜活具体的实践案例为主要内容,加强理论研究与经验梳理,总结具有典型意义的工作经验和创新举措,探寻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的特殊规律,形成系统的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案例体系。 全书围绕新时代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主题、现实问题和育人难题展开了有意义的探索,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借鉴价值。 高校德育成果文库由光明日报出版社于2018年面向全国高校推出,旨在总结展示全国高校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经验和成果,重在推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成果的转化与交流,是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要项目。
中心办公室主任邓纯余博士获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近日,湖北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公示。中心成员邓纯余老师的著作《思想政治教育超越论》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该著作系中心重点项目的结题成果,也是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研究的一次总结。著作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共26.5万余字。著作深化了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论的研究。研究者认为,人与社会的超越性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之基。廓清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存在的迷思,需要一种超越性思维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超越的本质是受教育者的超越发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直面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教育与政治之间的矛盾,处理好个性化与社会化、有限性与无限性、先进性与广泛性之前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人理、事理、情理、道理都当从这里出发。
◎中心成果统计 中心2020年发表的主要论文 编号 | 作者 | 论文题目 | 刊物 | 1 | 徐柏才 | 推动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 红旗文稿 2020年第17期 CSSCI | 2 | 邓纯余 | 思想政治工作与湘江战役 | 光明日报2020-3-14 权威报刊 | 3 | 董杰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嵌入式实践教学的路径选择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中文核心2020年第9期 | 4 | 朱磊 | 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要紧贴时代发展要求 |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09期 | 5 | 张涛华 | 新时代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政课亲和力提升途径 |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09期 | 6 | 张涛华 | 论我国西北跨界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理路 | 贵州民族研究 中文核心 2020年04期 | 7 | 孙明福 | 利用传统节日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效能——兼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 | 威尼斯wns8885556学报 2020年03期 CSSCI | 8 | 李从浩 |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权力清单的规范化改进 | 高等教育研究 2020年06期 CSSCI | 9 | 覃小林 | 经典导读类课程的创造性建构——以“中外德育名著选读”课程为例 |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05期 | 10 | 张春枝 | 中国共产党理论武装青年历程、经验及启示 | 威尼斯wns8885556学报 2020年06期 CSSCI | 11 | 罗高峰 | 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推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坛综述 | 思想教育研究 2020年08期 CSSCI |
中心成立以来立项课题统计(2016-2020) 编号 | 课题名称 | 课题类别 | 负责人 | 立项时间 | 1 |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及对策研究 | 重点课题 | 阎占定 | 2016 | 2 |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研究 | 重点课题 | 巴玉玺 | 2016 | 3 |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重点课题 | 姚上海 | 2016 | 4 | 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的基本因素研究 | 重点课题 | 李从浩 | 2016 | 5 | 基于WEB2.0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研究 | 重点课题 | 杨克平 | 2016 | 6 |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一般课题 | 张鹏 | 2016 | 7 |
协调发展战略视野下边疆民族及人口较少民族大学生党员教育发展研究
| 一般课题 | 魏大江 | 2016 | 8 |
民族院校大学生同性恋心理倾向调查研究
| 一般课题 | 赵继伟 | 2016 | 9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研究——以威尼斯wns8885556为例
| 一般课题 | 江莹 | 2016 | 10 |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
| 一般课题 | 董杰 | 2016 | 11 |
网络舆论突发事件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引导研究
| 一般课题 | 朱磊 | 2016 | 12 |
“五个认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研究
| 一般课题 | 金军 | 2016 | 13 |
信息化视域下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实效性研究
| 一般课题 | 邓纯余 | 2016 | 14 |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动力研究——以威尼斯wns8885556为例
| 一般课题 | 覃小林 | 2016 | 15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一般课题 | 彭菊花 | 2016 | 16 | 新时代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案列研究 | 重点课题 | 姚上海 | 2018 |
|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子课题 | 姚上海 | 2018 |
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深化研究
| 子课题 | 梁潇潇 | 2018 | 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成效研究——基于威尼斯wns8885556CCSS调查
| 子课题 | 王力 | 2018 | 新时代民族院校以民族体育文化为载体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
| 子课题 | 黎大有 | 2018 | 17 |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研究 | 重点课题 | 李从浩 | 2018 |
| 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现状调查研究 | 子课题 | 祁帆 | 2018 | 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路径研究 | 子课题 | 张俊 | 2018 | 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的基本因素研究 | 子课题 | 李从浩 | 2018 | 18 |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培育研究 | 重点课题 | 董杰 | 2018 |
|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 子课题 | 罗高峰 | 2018 |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研究 | 子课题 | 张涛华 | 2018 |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品牌化路径研究 | 子课题 | 董杰 | 2018 | 19 | 大数据环境下的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 重点课题 | 巴玉玺 | 2019 |
| 大数据时代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耦合研究 | 子课题 | 郑重 | 2019 | 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准路径研究 | 子课题 | 田磊 | 2019 | 20 | 高校民族工作“时代新人”培育研究 | 重点课题 | 魏大江 | 2019 |
| 高校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机制研究 | 子课题 | 邓俊熙 | 2019 | 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研究 | 子课题 | 汤振华 | 2019 | 21 |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研究——以广东省联南瑶族自治县传统节日促进三交为例 | 重点课题 | 孙明福 | 2020 | 22 | 边疆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与对策研究 | 重点课题 | 邓纯余 | 2020 | 23 | 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研究 | 重点课题 | 杨克平 | 2020 | 24 |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研究 | 重点课题 | 祁帆 | 2020 |
中心发布招投标课题共24项,其中重点项目14项,一般项目10项。 (2020年4项、2019年3项、2018年3项、2016年15项)
|
◎中心研究报告 推动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8月28日至29日,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发展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党的组织和政权建设,确保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确保边防巩固和边境安全,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总揽全局、审时度势,深人分析了当前西藏工作面临的形势,着眼解决新时代影响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西藏工作的目标任务、方针政策和战略举措,为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必将有力地推动新时代西藏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西藏的自然条件、社会和历史文化特点,决定了西藏经济建设和稳定治理具有不同于全国其他地区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西藏工作在国家战略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成为中央研究治藏之策、谋划西藏工作的重要制度模式,对西藏的发展和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并从战略全局上谋划西藏工作。2015年8月,中央召开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2020年8月,针对西藏面临历史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多重风险挑战,中央又及时召开了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就进一步推动西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确保长治久安做出了全局谋划和战略部署,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解决影响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具体方略,是指导新时代我国西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的成就和经验,全面分析了西藏面临的形势和各种风险挑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即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坚持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必须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必须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必须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政治建设。“十个必须”是我们党治藏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准确把握新时代治藏稳藏兴藏规律、夯实西藏长治久安根基的固本之举,为新时代做好西藏工作提供了指导原则。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统筹考虑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两大主题,提出以高质量发展作为谋划西藏长治久安的固本之举,阐明了西藏持续稳定和高质量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优化发展格局为切人点;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阐述了新时代做好西藏工作的目标任务、方针政策和战略举措,勾画了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美好蓝图。 针对影响西藏长治久安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青藏高原生态,把青藏高原打造成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和要求,包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弘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老西藏精神”;推动从严管党治党走深走实,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涉藏省区协调配合,积极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等。这篇讲话内容涉及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安全稳定、宗教等多个方面,这些举措指导性和针对性强,为新时代化解西藏各种深层次矛盾、做好西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是做好西藏工作的“纲”和“魂”。 完整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推动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把中央的战略部署转化为工作指针和行动标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深刻认识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的重大意义。西藏工作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战略部署上来,提高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做好西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推动从严管党治党走深走实,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扛起责任、主动担当作为。要弘扬“老西藏精神”,树立应对风浪考验、战胜困难挑战的信心和勇气。做好西藏工作,离不开涉藏工作重点省区的携手并进和协调配合。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制度优势,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努力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要关心爱护西藏干部职工,关心他们的生产和生活,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坚定扎根高原和建设高原的信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守好民族团结生命线。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必须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要深人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人开展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宗教观,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教育和引导各族群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守好民族团结生命线,积极参与反分裂斗争,形成维护西藏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铜墙铁壁。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要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优化发展格局为切人点。要在巩固现有脱贫成果方面下功夫想办法,并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形成制度化和常态化的长效机制。要以国家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为依托,推动藏区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带动和提高吸纳就业能力,推动多渠道市场就业。加快理工农医等实用紧缺人才培养,办好职业教育,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培养适应西藏发展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打造西藏生态文明高地。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这个重大论断,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方位打好“生态牌”、念好“生态经”。坚持生态保护同民生改善相结合,以改善生态助力脱贫攻坚。要调动各方参与共建良好生态的积极性,共同守护好高原的一草一木,让绿水青山成为牧民群众致富圆梦的最大资源和靠山,共同巩固好生态安全屏障。(选编自《红旗文稿》,2020年第17期。作者徐柏才系中心主任。)
经典导读类课程的创造性建构 ——以“中外德育名著选读”课程为例 一、经典导读类课程创造性建构尚待解决的问题 经典导读类课程内容涉及古今中外,跨越数千年,名著汗牛充栋,难以胜数。同时,这种课程内容的创造性建构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这主要体现在它仅仅“把课程视为外在于学习者的静态的东西,对学习者的经验重视不够。”而“课程作为过程,意味着进程、运动和变化,不是作为客观的目标或学习内容摆在学习者面前只是由学生去‘内化’,而是包含着学生参与课程的科目学习的经验的变化、丰富和演进。”这类课程尚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很多方面。 (一)面对海量的经典文献,尚缺统一的授课教材 经典导读类课程对于讲授的内容一般只有一个大致的界限,教师选择的空间很大。目前为止,这类课的篇目内容主要由授课老师结合课程教学大纲自行选定。比如中外德育名著选读课,目前只有《中外教育名著选读》这一类教材,虽然其中很多内容是德育方面的,但是,毕竟不是专门的德育教材,因此,它选编的文献还需要再按照德育标准筛选一次,教材尚缺的文献还需要补充。如果选了皮亚杰、科尔伯格和布鲁纳,但没有选拉斯思,就需要补上。在中国先秦时期,通常是选择《论语》和《孟子》一类的儒家经典,但一般突出的是教育学的内容,这就需要补充欠缺的德育内容。有些经典阅读类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体例的编排上常常与专业存在一定的出入,这时就需要重新选择补充,其建构空间是很大的,因为哪些选,哪些不选,尚无明确定论。这在给教学增添困难的同时,也为本课程的创造性建构留足了空间。 (二)经典文献年代久隔,知识背景较为复杂 经典导读类课程一般是从先秦和古希腊的文献著述开始的。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写作背景与作家作品的内在关系已经变得较为复杂,不是几句话就能理清楚的。这就给这类课程的创造性建构增添了难题。相对来说,中国的文献要容易讲解一些,国外的文献著述就显得困难重重。老师即便作了详细的梳理,学生也存在文化和种族上的隔膜。比如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德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很多尚处于研究查证之中,又比如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德育思想与古希腊德育思想的内在关联,就需要一定的哲学史和文化史作为基础才能有效掌握。还有中国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思想的内在联系及其区别,对于学生来说需要掌握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和儒家学说发展史等知识方能切入。这些困难成为横在学生面前的明显障碍,也成为课程创造性建构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学生基础不同,接受能力和效果存在差异 经典导读类课程知识性和理论性较强,其概念范畴涉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基本的学科范畴和话语体系纵横交错,如果没有较为扎实的学科基础和理解能力是难以学好的,这也是这类课程一般多安排在高年级开设的重要原因。但是,即使这样安排,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这类课也存在众多困难。撇开学科知识的深度不说,光就当时的生活常识和风俗习惯,就是个问题。比如,《中国德育名著选读》涉及的经典开端在先秦,如果没有先秦的生活常识,不懂当时风俗习惯,很难轻易读懂。 二、经典导读类课程创造性建构的价值取向 怀特海曾说:“目录单似的课程可能会使学习者掌握大量关于太阳的知识,但他们却始终看不到口落的光辉,体味不到生命的辉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知识永远都只是鲜活的生动的现实的抽象和书写,它同现实事物本身相距甚远。这就赋予经典类阅读课程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要由经典文献的静态知识走向生活世界的实际运用,这是经典导读类课程创造性建构内含的价值取向。它最终要求课程内容体现时代的需要和并服务于学生的现实发展。 (一)价值取向一: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经典,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它反映的是不同时代的正义诉求,集中体现着人类的阶段性的真理认识和合理诉求,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像孔子的《论语》所阐述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虽然具有历史的局限性,但难以遮掩其穿越时空的价值,至今仍闪烁着炫目的光辉。这在课程内容方面就要求选取那些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对于现实社会文明进步具有促进作用的经典著作文献。同时,在导读过程中,尚需集中加以批判性阐释。因为不同时代的经典文献都具有特定阶级的意图,只要批判地继承,才能为我所用。 (二)价值取向二: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经典导读类课程最大的优势就是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经典。“我们试图要带给学生和学生最后实际经历与体验到的一切,都是课程。这是今天我们对于课程最广泛意义上的理解。”精挑细选那些最有利于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经典文献,将中外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巨著介绍给学生,让他们直接与经典对话交流,是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直接途径。“教育虽然存在一种外部施加影响的过程,但是其主题却应是促进、改善受教育者主体自我建构、自我改建的实践活动的过程。这类课程最直接的价值取向就是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经典文献中获取深刻的思想和方法,领略众多思想家的风采,提升自身的品位和能力。古今中外的经典文献,像《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诗经》《大学》《易经》《理想国》《政治学》《爱弥儿》等等,包含着不同时代的思想精华。 (三)价值取向三:充实专业学科内涵 经典导读类课程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都很强,充实学科内涵是其内容构建的重要价值取向。作为专业学科重要组成部分的经典导读类课程,在充实专业学科内涵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内容方面的最大优势是可以从经典文献中吸取有利于学科发展的价值、思想、知识和方法,扩充学科现有的格局,丰富学科的理论范畴和话语体系。在学科内涵拓展方面,中国的心学体系直接与西方的现象学体系一脉相通,这就为德育学科的主体性开掘提供了资源和借鉴。为此,需要从经典文献中甄别筛选有助于学科发展的内容,并有机融入学科建构和发展之中。 三、经典导读类课程创造性建构的基本路径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确立经典导读类课程的建构标准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经典,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涌现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重大理论成果。当前最为重要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论是哪个学科,尤其是哲学人文社会科学方面,马克思主义著作不仅从哲学的角度,而且从具体学科的角度进行了科学阐述。经典导读类课程的创造性建构不仅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而且要把马克思主义著作作为最重要的文献纳入其中,重点学习和讲解,使之成为经典导读类课程的主要内容。 (二)以先秦经典文献为底本,重点阐释中国古代经典的杰出思想 中国经典文献分为古代、近代和现当代。在经典导读类课程的建构中要以先秦经典文献为重点,其中又以《论语》为主,《孟子》《荀子》和《礼记》为辅。在导论中将先秦儒学、宋明儒学和现代儒学中的思想加以串讲,使学生比较完整地了解中国德育名著思想的儒家经典内容。同时,辅助一些《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等著作加以阐述。此外,近现代的张之洞、梁启超、蔡元培、陶行知、杨贤江等人著作中的德育思想也进行了介绍品读。其中先秦经典文献是逐字逐句地讲解,并要求学生吟诵,达到熟读深思的程度,中国古代其他经典文献内容则粗略涉猎。这样才能紧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脉络。 (三)从古希腊经典文献出发,追寻学科思想的西方之源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其思想主要蕴藏浩如烟海的经典文献之中,尤其是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历史学、社会学、教育学、美学、军事学和文学等方面的著作独具特色。众所周知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德漠克利特等在其文献中阐述了丰富的思想洞察。经典导读类课程主要以此为线索追寻国外思想发展的脉络。比如,中外德育名著选读课程一般重点讲授《理想国》《政治学》《大教学论》《爱弥儿》《民主主义与教育》等文献。在讲授过程中主要突出其价值性、历史性和实践性。在同一时代注意中外学科思想的比较,着重回答作为学科思想及其与当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在关联。 (四)选取现当代经典文献,把握学科发展的世界趋势 经典导读类课程除了古代和近代著作文献之外,真正能体现现实发展水准的是现当代的杰出文献,它们完整地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水准和人的发展的现实需要。比如中外德育名著选读课程,主要包括《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的系列著作》,外国的《价值澄清学说》《道德发展阶段的理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和《学会生存》等。这些经典文献反映了当代世界德育的发展水准,与古代和近代的学科发展具有内在的本质关联。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需要理清其中的学理联系,注重其时代特征和现实适用性。同时,由于“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必然包含着个人系数。经典导读类课程应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针对学生知识能力现状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加以甄别和使用。(选编自《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作者覃小林系中心研究员。内容有删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嵌入式实践教学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分别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创新路径,绝不能墨守成规。 一、何以可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嵌入专业课实践教学的逻辑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包括理论、现实、政策三维逻辑。 1. 嵌入性理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嵌入专业课实践教学提供了理论逻辑。“嵌入性理论”是新经济社会学研究的一个核心理论,目前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信息学等领域。卡尔·波兰尼最早使用了“嵌入”一词,旨在表达经济行为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从属于政治、宗教等社会关系网络的。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认为经济行为和其他社会行为都嵌在真实的、正在运作的社会关系系统之中,“大多数人类行动都几乎是嵌入在个人关系之中的,包括经济行动”。随着嵌入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已不再将“嵌入性”作为一种单纯的理论展开研究,而是将“嵌入性”作为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用于解释其他社会行为和活动。虽然“嵌入性理论”在概念内涵、研究领域等方面仍存在局限,但它逐渐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理论分析工具,尤其适用于从双边、多边到复杂的结构性关系变化,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嵌入专业课实践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分析框架和方法论思路。 2. 两者的内在关联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嵌入专业课实践教学提供了现实逻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实践性”印证或体现,但又不等同于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环节,“只有被纳入课程计划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专业课实践教学则是指基于专业操作基础之上的知识、技能、素养获得的一种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实践课程教学、课程实践教学、毕业实习等类型,其特征在于知识性与技能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使人“成为人”的课,专业课是使人“成为某一类人”的课。前者使人追问生命、意义、价值、真理、信念、信仰,让学生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其主要目标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指向的是“育人”;后者使人探究概念、规则、定义、公式、定理或规律,让人形成认识事物的逻辑推理思维、判断选择能力和技术运用能力,目标是解决做什么、怎样做、能不能做的问题,主要指向“育才”。两者之间的勾连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嵌入专业课实践教学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3. 系列文件规章的颁布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嵌入专业课实践教学提供了政策逻辑。2015 年 9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指出要把实践教学作为考量课程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规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学分,要求“实践教学覆盖全体学生”。2017年 9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 年本)》的通知,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原则上覆盖全体在校学生,并要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2019年 8月,中办、国办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形成协同效应。2019 年 9 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提出积极建设“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2020 年 1 月,《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的第四条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这一系列文件和举措的出台,对深入、持久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挥着指导性作用,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嵌入专业课实践教学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舆论导向。 二、何以必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嵌入专业课实践教学的要义 从师资力量、教学投入、教学设施等来说,专业课教学有着更为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嵌入专业课实践教学可以解决诸多现实困境和难题。 1. 师资经费方面来源更足。中办、国办以及教育部下发的相关文件中指出,高校要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 1∶350 的比例核定和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受师资供给矛盾等因素制约,目前绝大部分高校较难实现 1∶350 的师生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多采取合班上大课、系统讲授的方式。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专题讨论、演讲活动、案例教学、阅读实践、研究实践的难度较大,组织校外社会实践教学难度更大。另外,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均经费虽然有所提高,但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等费用都包含其中,经费不充裕。部分高校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不足、落实不到位,用到学生方面的实践教学活动、创新创业、教学软硬件建设等的经费显得捉襟见肘。相对而言,专业课有着较为充足的师资和教学经费支持。尤其是理工类、文体艺术类专业教学经费在国家“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等战略支撑下,来源广、支持力度大。因此,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嵌入专业课实践教学之中,有利于借助专业课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承担起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功能,同时也增加了专业课教学经费使用的“附加值”。 2. 实体依托方面选择更多。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展仍存在流于形式的弊端,内容与方式上的重复现象比较普遍。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的格局还远未形成。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对接、融合缺乏长效机制。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由于受到场地、师资、经费和学生规模等限制,建立长期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成本较大,往往并无固定的教学基地,走马观花式的多,深度体验式的少,面对不同学科专业学生的需求,也难免缺乏丰富性与契合性。另外,部分实践教学基地存在着只“挂牌”而不“建设”、学生只有“代表”而无“全体”参与的现象,很难真正担负起实践教学功能,作用发挥不甚明显。高校在专业课实践教学方面投入较大,无论是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还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往往做得十分成熟和规范,尤其是在高校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带动下,专业课实践教学成效明显。因此,嵌入专业课实践教学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就能充分利用专业课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实体式”的教学。 3. 针对性方面实招更强。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抑或收效不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脱离了学生的“专业生活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具有思想性、理论性和意识形态性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为确证这些属性特点服务的;专业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具有专业性、特定性和专属性特点,专业课实践教学是直接为解决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应用服务的。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脱离学生的“专业生活场”时,必然导致两者“隔靴搔痒”,甚至“隔河相望”。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除了利用常规的社会调查、参观学习、志愿服务、劳动锻炼等途径外,如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不同的学院、学科、专业背景联系起来,根据四门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利用不同学科专业特点优势,从他们的专业角度嵌入,不仅可有效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渠道,也有利于形成与专业特点相匹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激发师生的广泛参与度,增强针对性。 4. 价值引领方面效果更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在育人方面有着自身强大的思想优势、理论优势、组织优势和政策优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侧重于“育人”,专业课实践教学侧重于“育才”,实际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知识的互补性特点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嵌入专业课实践教学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也可弥补专业课教学长期以来在“育人”方面存在的短板。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嵌入专业课实践教学,借助专业课实践教学资源的同时,能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对专业课教学进行正确价值导向和引领,从而培育与形塑学生和谐的心灵、健康的情感与健全的人格,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正确处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三、何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嵌入专业课实践教学的策略 1.确立嵌入的原则。一是系统性原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各有侧重,其实践教学有所差异,嵌入专业课实践教学时,要顶层设计,形成一盘棋,整体性嵌入,避免各自为战。另外,还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环境、两个不同教学组织体系及其相互信赖的合作关系等对嵌入的影响。二是合力原则。嵌入双方共同着力,在嵌入主体、嵌入客体和嵌入过程等方面相互配合,共同发力。三是针对性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嵌入专业课实践教学,要实施分类分层教学,紧密结合不同学科专业性质特点,充分考虑不同年级群体特征,增强嵌入的针对性,提升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2.厘清嵌入的要素和结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嵌入专业课实践教学有主体层面的嵌入,包括教师、学生、管理者以及参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一切社会群体、个人;还有客体层面的嵌入,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等一切可以表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元素及其意蕴的存在物以及连接主客体交互关系的中介层面的嵌入,即软硬件设施、技术以及资金支持等。在嵌入的过程中,要充分厘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的关系强弱,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嵌入专业课实践教学的“结构洞”位置,使得两者的教学结构处于相对协调状态。 3. 打造嵌入的支点。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嵌入专业课实践教学的“联系点”,以某种形式、某种载体使两者有机结合,不改变嵌入双方的课程性质与教学体系。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借助专业课实践教学空间的“依托点”,要更多考量不同学生的学科专业背景,以此设计和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形式。三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功能和价值的“激活点”。结合不同学院、学科和专业特点,从实践教学项目化或品牌化出发,设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支点或嵌入点。项目化或品牌化的实践教学是充分考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各自的特点,将交叉的人、事、理以及时空等元素进行再糅合、再把握,因而更具有独特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感召力与吸引力更强。 4. 搭建嵌入的机制。一是支持机制。相对于完备的理论课教学体系、组织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言,实践课教学体系、组织体系、管理体系等严密性还不够。高校应成立独立的“实践教学部(处)”专门机构,负责指导、协调和统筹全校各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学院应成立实践教学教研室,负责本单位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形成学校“实践教学部(处)”与学院实践教学教研室相互依托、共生共长的保障支持机制。二是激励机制。学校单独设计、制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嵌入专业课实践教学的激励措施,合理核定工作量,提高教学工作报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嵌入专业课实践教学过程中有突出业绩和贡献的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表彰。三是联动机制。建立学校职能部门与学院、学院与学院、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三级联动机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嵌入专业课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整体设计,集体备课、共同推进。四是评价机制。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嵌入专业课实践教学,在对嵌入效果进行量化评价的基础上,对嵌入的系统要素如实践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介体与教学情境及其相互的关系进行优化,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生态。(选编自《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年第9期。作者董杰系中心研究员。内容有删改。)
◎学术理论动态 2020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大学举行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10月24日,2020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大学举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姜辉,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辛向阳,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成勇,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田心铭,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熙国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树荫教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国希教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佘双好教授,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新平教授、王学俭教授等领导、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开幕式由兰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曹爱辉主持。 姜辉教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思政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的四个重要着力点。一是跟上党的理论创新步伐,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二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三是立足“两个大局”,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四是紧紧围绕当代青年成长经历和特点,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 田心铭、辛向阳、孙熙国、高国希、王树荫、佘双好、王学俭、蒋旭东分别作大会的主题报告。刘先春、谭扬芳、胡伟、盛少清围绕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王宗礼、史宏波、徐志远、王升臻围绕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创新,刘玄启、傅慧芳、宋友文、刘爱玲围绕新时代国家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李包庚、许冠亭、张琳、宫长瑞围绕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作专题汇报。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负责人李春华、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蔡文成分别作总结发言。 据悉,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兰州大学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化研究部、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协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发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术探索》《学术论坛》《广西社会科学》《北方论丛》等学术期刊负责人200余人参会。
北京大学召开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学术研讨会 11月15日,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共同举办的“恩格斯思想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永远的恩格斯》新书出版”在北京大学召开。 2020年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诞辰200周年。以“恩格斯思想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主题,回顾恩格斯的思想历程、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不仅具有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意义,更具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现实意义。 研讨会上,中央编译局原常务副局长顾锦屏指出,今天我们对恩格斯最好的纪念,就是全面、系统地阐述恩格斯的生平事业和理论创新,包括恩格斯和马克思一起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光辉历程要围绕理论成果阐明了恩格斯同马克思一起创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要凸显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的理论拓新,有力回应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对立论等论调,这对于我们全面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价值。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闫志民教授提出,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历史性贡献,一是明确地回答了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问题;二是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三是深刻地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四是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做出了特殊贡献,为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国家问题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指导;五是对于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提出了重要见解;六是强调无产阶级要实现伟大的历史使命,必须建立自己的革命政党。这些理论对我们今天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我们要结合当今中国和世界的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和发展。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顾海良教授提出,要研究恩格斯思想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必须对恩格斯思想进行全面性、系统性的理解,并澄清了当前学界对马恩关系的误解,如恩格斯马克思思想“对立论”、恩格斯思想“断裂论”等。他介绍了《永远的恩格斯》一书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五大主题,即恩格斯与马克思的亲密合作、恩格斯的革命实践、恩格斯独特的理论创新、思格斯对马克思思想的捍卫、恩格斯思想在当代。他提出从四个视角深化恩格斯思想的研究:一是恩格斯同马克思一起,是马克思主义共同的创立者;二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是恩格斯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也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的现实根据;三是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方法的形成和发展中的独特贡献;四是弘扬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精神,将恩格斯思想与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仰海峰教授认为,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革命实践、理论创新、以及对马克思思想的捍卫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并强调只有深入探讨恩格斯的思想本身,才能科学把握马克思思想。他认为,《永远的恩格斯》对恩格斯形象的完整呈现,有利于推进学术界相关研究展开交流和对话。 中宣部理论局原副局长,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磊教授认为,从整体上研究恩格斯及其思想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学习恩格斯及其思想,就要学习恩格斯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忠诚,加深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理研究,从而更好地捍卫马克思主义,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锋芒,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永远的恩格斯》对我们学习和研究恩格斯思想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武汉大学经济学院颜鹏飞教授认为,要从史论结合上探讨恩格斯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关系问题。《永远的恩格斯》,在学术上对恩格斯的理论评价独树一帜,特别是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创立者这一定位是恰当的;批评了学界对恩格斯的污名化思潮,批判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的“神话”;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推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大众化。 北京大学哲学系王东教授提出,恩格斯对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的深刻论述,是对马克思思想内涵和理论精粹的凝练,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历史概括,凸现了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永远的恩格斯》提出并回答了“怎么概括恩格斯的历史地位”的问题,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水平、新高度、新成果。特别是针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关系问题,表达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声音。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雷声教授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其在当代世界的传播和发展,同恩格斯及其思想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永远地联结在一起。如何从恩格斯一生的思想历程和理论贡献为主要线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恩格斯的思想,恩格斯思想与马克思思想的关系,恩格斯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等问题,依然是今天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历史研究的重要问题。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五部副主任徐洋认为,从文本生成的角度看,《资本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共同的著作,他从MEGA2的编译情况介绍了恩格斯编辑出版《资本论》的过程及其学术界的研究状况,特别对恩格斯在编辑出版《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中的历史性贡献作了分析。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来斌教授指出,如何科学研究与评价恩格斯及其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永远的恩格斯》以充分的论证和详实的史料证明了恩格斯在共同创立过程中的卓越贡献,深刻反映了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崇高的历史地位;有力论证了恩格斯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做的突出贡献;生动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研究特色、学科特色。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周凤荣认为,《永远的恩格斯》一书具有较高的理论性,对于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促进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上好马克思主义这门必修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恩格斯与马克思之间的关系,厘清当前学界的一些错误认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周挥辉社长向《永远的恩格斯》新书出版表示祝贺,同时向在北京的诸多专家学者对出版社工作的长期支持表示由衷感谢。 参加研讨会的近40位专家学者认为,展望未来,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必将与时代同行,必将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和创新中光辉永存。值此恩格斯诞辰200周年之际,研究和探索恩格斯的思想、精神和风范,理解和把握“永远的恩格斯”的意蕴,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思想智慧,这无疑是对恩格斯的最有意义的纪念。 会议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蚌珠教授主持。孙蚌珠教授对《永远的恩格斯》的成功出版表示祝贺。对恩格斯最好的纪念是重温他的经典著作和光辉思想,缅怀他的伟大人格和历史功绩,《永远的恩格斯》一书是对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的献礼,研究恩格斯的理论贡献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也具有现实价值。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 主管:湖北省教育厅威尼斯wns8885556 主办单位:湖北省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中心 主编:徐柏才 执行编辑:邓纯余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经济开发区民院路708号 威尼斯wns8885556马克思主义学院 邮编:430074 电话:027—67842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