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老师有时像一位温柔细心的母亲,对学生十分爱护;有时又像一位为你排忧解难的好朋友,作为过来人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经验。”在同学们心目中,莫海芳老师便是这样一位既温柔又慈爱的老师。
1996年从民大本科毕业后,莫老师留校任教,并同时攻读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后又赴武汉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2019年起,她连续5年年度评教获评“优秀”,过去8年中课程获评教“优秀”25次。2010年获评校级“十佳青年教工”。曾指导学生获中国计算机应用技术大赛国家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主持并完成了两项省级教改项目,主编教材《大学计算机(Windows10+WPS Office 2019)》……在长达28年的教学生涯中,莫老师始终心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获得了各方认可,也成为了学生们心目中的良师益友。
授人以渔,AI时代育综合人才
莫海芳老师坚信,教育的真谛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她反对“填鸭式教学”,主张引导学生掌握思考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莫老师经常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们发现并解决问题,而非刻板地一股脑灌输。”计算机技术研二的苏自立说。在莫老师主持并完成的两项教学改革项目中,她尤为重视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强调计算思维的培养与数字素养的提升,旨在让学生们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面对基础不同的学生,莫老师坚持因材施教。对于基础扎实的学生,她会增加进阶内容,布置选做题,并推荐表现突出的学生参加“蓝桥杯”等竞赛,鼓励他们向更高层次迈进;而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她则紧盯基本练习,确保他们跟上教学进度。
莫老师认为,教学内容应该不断调整,以适应国家的政策和导向。近年来,我国推出了国产软件替换计划。为了适应国产化趋势,推动国产软件的应用和普及,莫老师带领计算机基础教育系的同事迅速调整上课内容并开启编书之旅,把原有的基于Microsoft Office的计算机基础教材改为基于WPS Office的教材。莫老师主编的《大学计算机(Windows10+WPS Office 2019)(微课版)》新形态教材贴近民大学子学习实际、配有教学视频和考试平台等资源,让学生可以跨时空学习,积累更多的国产软件使用经验和技术能力。
带队参加中国计算机应用技术大赛。
在课堂上,莫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勇敢上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她的课堂总是充满活力,氛围轻松愉快。对于大一新生的课,莫老师更是别出心裁,让学生在回答问题后将名字写在黑板上,既让大家相互认识,又放大了学生的闪光点,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在莫老师的Python程序设计课上,管理学院会计实验2301班的朱昱霖经常积极地回答问题。她说:“莫老师擅长用生动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和逻辑关系,一步步引导我们编写代码,鼓励我们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让我觉得编程不再是难啃的骨头,而是一种有趣的游戏。”
悉心指导学生。
莫老师深知,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编程的需求各不相同,一些学生存在“自己的专业没必要学编程”的认知误区,严重影响了课堂表现和学习的积极性。为此,她积极尝试与各专业老师沟通,了解学生的专业需求,并紧跟时事热点,将编程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发展紧密结合,逐渐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编程对他们的未来是有益的,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编程的兴趣,也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浪潮中,莫老师不断探索人与机器的协作关系。她认为:“即便人工智能可以完成很多工作,但我想教学还是离不开人。毕竟机器是冰冷的,而人是有温度的。”在寻找AI和教师角色的平衡点的实践中,她发现虽然AI可以完成许多任务,但仍无法替代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因此即便是日常的刷题作业,莫老师也不会只通过AI统计的表格数据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而是坚持自己一份一份地批改程序题,以亲自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他们。同时,她也鼓励学生使用AI辅助学习,但也告诫他们切不可依赖AI,以免本末倒置。
坚守初心,在奉献中践行师者使命
除了教学工作,莫海芳老师还担任计科2001班班导师,并被学校评为“2022-2023年度优秀班导师”。莫老师对班导师制度有较为深刻的认知。她认为,班导师和辅导员分别在学生成长中扮演引导者和规范者角色,两者协作管理共同育人,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一名合格的班导师,不仅要在课业学习、专业分流、升学就业等方面给学生中肯的建议,更要用爱心去温暖学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20级1班的小邓,本科毕业后赴武汉理工大学深造。在大三大四那段忙碌的日子里,考研备考、研究生复试和准备毕设等学业压力让她焦虑得喘不过气。莫老师深知她需要心理疏导和有效的建议,在她备考期间的每个月都会主动询问备考进度,耐心倾听她的烦恼。在撰写毕业论文期间,她每天都会找莫老师改论文。即使需要熬夜加班,莫老师也总是不厌其烦地帮她一遍遍修改完善。这样的关怀与付出,让小邓深受感动。
莫老师的关怀不仅体现在学业上,更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点滴中。据小邓回忆道:“莫老师真的是一位非常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的班导师,她基本每周都会到班里学生的寝室走访,在沟通的过程中为大家解决困惑。有一年临近端午节的时候,莫老师和班委一起统计我们班同学喜欢的口味,最后贴心地为我们买了各种味道的粽子,让我们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如此无微不至地给予关怀的莫老师,时常在食堂与学生轻松随意地约饭聊天,师生之间就如朋友一般关系融洽。
学子心中如母亲一般的莫老师,也是广西壮乡的女儿。“我来自民族地区,了解民族地区的困难,因此我热切希望能运用专业知识为民族地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凭着心中的热爱与责任,她常年服务于我国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等智慧农业欠发达地区,助力乡村振兴。在乡村人才培养方面,莫老师长期参与少数民族干部信息化培训、新农人技能培训等培训工作;她多次带领学生到湖北恩施市屯堡乡小学等地开展科普宣讲;她远赴新疆博州,协助地方企业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她是“西藏籍在汉大学生数字素养与国产信创软件技能提升培训班”的主讲教师。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她主持贵州铜仁、湖南常德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智慧农业项目若干,综合应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控制、智慧农业等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地方农企提质增效,打造区域特色品牌,从而带动农民增收。她还曾到湖北恩施的企业开展科技推广和创新创业服务,入选2022年度、2023年度湖北省“三区”科技人才。
在湖北恩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合影。
莫老师长期投身于民族地区的数字乡村建设工作中,助力民族地区科技创新意识的提高、智慧农业的落地,以实际行动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现师者的使命与担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莫海芳老师一直践行的箴言。近30年光阴弹指而去,从初上讲台时略显局促的“青椒”到如今对教学已是轻车熟路的教学标兵,她一直在“变”与“不变”中传道、授业、解惑。变者,是对教学方法与教学工具的不断摸索与创新;不变者,是坚持次次批几百份作业的恒心。教途漫漫且修远,唯有上下求索。她常劝自己和他人莫过于看重得失,不要被压力压垮,莫思虑虚无缥缈之事,要多行脚踏实地之举,方是坚守师者初心之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