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拿着咖啡在武汉大学图书馆前拍照打卡,是我们的约定。”
“最适合我们的词就是幸运。”相识于武汉大学交流生寝室,在樱花烂漫的珞珈山下相伴学习。“保研面试的最后一所高校正是山东大学,而我们面试时间恰好是同一天”,提及那个场景,孙冉与蔡亚萱的眼中同时泛起了回忆的波光,仿佛回到了那一刻。“记得那天中午,”她们几乎同时开口,又相视一笑,继续说道,“我们互相鼓励,正是有彼此才更有信心。”以终为始,以始为新,她们又携手踏上新的学习旅程。

孙冉在国家民委科普大赛中。

蔡亚萱在武汉大学樱花树下。
“樱”缘而聚,携手互助共同成长
求学路途艰辛,幸得好友相伴。推开武汉大学交流生宿舍门的一刹那,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整个汉语言文学专业只有我们两个被选上了,可能也是命中注定的缘分。”有些人适合一起玩,有些人适合一起学习,但孙冉与蔡亚萱的组合是难得的两者兼得。“可能在外人看来我们充满竞争,但我们不这么认为。因为一方面希望朋友有更好的前途,一方面觉得各凭本事、良性竞争。”
随着不断的深入学习和探索,孙冉和蔡亚萱都逐渐坚定了保研的想法。在武汉大学交流学习那段时间,她们每天都相约在图书馆打卡学习,互相分享最新的保研信息、学习资料。她们会提前制定好每天的学习计划,互相监督,反思并总结当天的学习成果,分享彼此的收获和感受。面对压力,她们有时会一起相约旅游,去寻找“远方”,有时便只是一起站在樱花树下,看漫天樱舞如诗。
共同前往武汉大学交流学习是“缘分”的起点,但这段友谊并没有因交流的结束而断联。交流结束后,两人虽处于不同班级、不同宿舍,但仍时常联系,延续着这份在珞珈山结识的友谊。从报名到保研面试,她们互相陪伴,互相鼓励。回忆起在武汉大学一起赏樱的那个夜晚,连晴数天,偏偏那一夜春雨细密如丝,樱花树在雨水和月光的修饰下格外亮眼,游人穿行其间,那独特的雨中樱花映照出她们之间难以言说的缘分。梦想、过去和未来在她们的讨论中交织,而花瓣在雨中飘落,轻轻铺展成眼前的画卷。
知行合一,科研学术皆结硕果
“云起于岩壑之幽,潮生于沧波之细。”本科期间,孙冉热衷于参加科研竞赛,以沧浪逐梦之姿,在科研竞赛的云海间踏浪而行。她在算法编织的“星海”中探索,2023年5月斩获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南赛区一等奖;她在代码汇成的“沧波”中逐浪,同年6月勇夺“蓝桥杯”全国软件大赛国家级三等奖;她在千帆竞渡的大学生广告艺术赛场中,以国家级优秀奖留下航迹;她更在创新筑就的“云梯”上攀登,并于同年7月摘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铜奖。这一路走来,她不惧岩壑之幽,一步步续写着保研路上的云起潮生。
当专业竞赛的浪潮沉淀为双创原野的沃土,孙冉以镜头为笔,帧格为墨,在黄山烟雨中勾勒出文化传承的另一种可能。“蒙蒙细雨轻柔地落在大地上,但‘南派钟馗’的舞步并不会被雨水冲退,因为一旦开始,就不能走回头路。”在推进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时,“跳钟馗”非遗传承人群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坚守让孙冉印象深刻,“在端午当天,村民和演员都穿着色彩斑斓的钟馗服饰,手持利剑或扇子,他们通过遒劲的表情和动作来驱邪避灾、祈求平安。”这便是安徽黄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跳钟馗”。项目开展初期,孙冉和团队反复讨论,决定选择一个可操作性强、能够吸引大众关注且具有利他属性的项目。但仅对非遗文化进行宣传难以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于是他们决定采用数字化记忆的方式以尽可能全面、真实地记录“跳钟馗”的每一个细节。她们将专业摄影摄像设备扛到现场,从舞蹈步幅到服饰纹理,从道具寓意到表情动作,一切都被详细记录下来。基于对“跳钟馗”的观察记录,团队编写了一本文化集册,并制作了纪录片《鼓声不息》。他们以专业技能作为文化传承的炬火,将自己的所学切实运用到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让“跳钟馗”的鼓声久久不息。而在雨中舞动钟馗的时刻,那永不回头的精神也成为了孙冉人生路上永不熄灭的火光。
安静、踏实是蔡亚萱的代名词。相比于参加各种实践,蔡亚萱则更多地沉浸在书籍的墨香之中,沉稳地走好每一步。发表在黑龙江省级文学期刊《青年文学家》上的独撰论文,记录着属于她的书香岁月。
查阅文献、翻看古籍,无数个挑灯夜读的夜晚,晦涩难懂的名词和概念在蔡亚萱的坚持下逐步明晰。“我会根据课程内容寻找自己兴趣所在,仔细查找相关资料,认真撰写每一篇课程论文。”于她而言,兴趣就是促使她不断向前的动力。在确定论文主题时,她常常“另辟蹊径”。在学习《文学批评学》这门课时,面对书中提到的热点话题“阐释学”,她却认为“反对阐释”有更多颠覆性的观点。于是她阅读相关书籍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她以苏珊·桑塔格的作品《反对阐释》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研究、文化研究等方法,层层深入讨论作者的文化态度,最终在2023年9月写出独撰论文《思辨的智慧:论苏珊·桑塔格的文化态度》。
明灯引路,热爱平心逐梦文学
前行的道路上总需要指路的灯塔。站在选择保研专业方向的十字路口,谢荣娥教授对孙冉的影响颇深。她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文化积累指导孙冉,并鼓励她参与《古代汉语1》的相关课题研究——整理部编语文教学注释的疏漏。在这个过程中,孙冉对语言学的热爱在实践中生根发芽。在武汉大学交流学习时,《语言学前沿问题讲座》的主讲老师赫琳老师也给她带来了很多启发。在一次上课途中,赫老师临时接到了一个需要在半个小时内解决微博上热议的文字读音问题的紧急任务,她迅速解决,获得网友的一致好评。这件事让孙冉深深认识到文科并非仅是“纸上谈兵”。满怀着热爱,她敲开了语言学研究的大门。
在灯塔的引领下,蔡亚萱航行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也发现了自己的“兴趣点”。她在学习《中国现代文学》这门课程时,惊喜地发现贺昌盛教授在传授文学史知识的同时还巧妙地融入了文学理论的内容,这一教学方式激发了蔡亚萱对理论性内容的兴趣,也让她坚定了自己的文学志趣和未来努力的方向。自此以后,蔡亚萱选修的内容大多都和文艺学理论相关。大二时,她接触到了《文学理论》和《非虚构文学研究》两门课程。龚举善教授通过生动而独具特色的讲述方式,加强学生深度自主学习体验,让厚重的书目不再如一潭死水,而她也在这种熏陶下,掌握了更为深入的文学理论知识。在龚教授的鼓励与支持下,第一次对着空白的文档,蔡亚萱也轻轻推开了学术殿堂的门扉。

“岁月如歌共奋进,共勉前程路不遥。”良好的心态是孙冉和蔡亚萱求学路上的法宝,她们始终坚信“Everything will be OK”。谈及未来,两人都表示有出国的想法,希望在传播中华文化这条道路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她们对未来充满期待,期待自己能以民大为起点,永远保持这份在民大留下的热情和真诚;以汉语言为旗帜,去各自的领域深耕探索;以初心为目标,都在各自路上成为更好的人。